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1章一块儿老姜(2/2)

最终,秦侍郎不要说尚书之位,侍郎之位都有些摇摇坠,好在穆元帝回护他一二,未究其责,但尚书之位是甭想了。如此,礼两位侍郎不变,并未缺,至于礼尚书之位如何,穆元帝脆也不劳王老尚书举荐了,令内阁拟名单来另行安排。至于皇师一职,最终由翰林掌院徐掌院兼任。

秦侍郎此人,为官尚可,官场中名声也不差,只一样,待人颇有些苛刻。他便因此言断定李樵大不孝之人,而将李樵桂榜之名划去,另补他人,还言之昭昭:桂榜断不会录此大不孝之人。

王老尚书本没觉着李樵之事算是个事儿,更提不到此事会阻挡秦侍郎登上尚书之位了。

秦侍郎自桂榜黜落一个大不孝的逆当然无碍,但你黜落的是一位连北岭先生都看重的年轻人,哪怕这位年轻人是被你黜落后方的北岭先生的,可事自论,你秦侍郎是不是冤枉或者误听误信的谣言呢?

如果还有一人能彻彻底底的为李樵洗清名誉,非北岭先生莫属。而北岭先生,自此至终未对李樵的名誉发一言说一词,这位老人家只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李樵的看重。

你耳朵是不是忒了呢?

以上便是宁祭酒打的全过程了,谢尚书啥都没,他不过是恰到好的将李樵为北岭先生筹建筑书楼第一助手之事放风去罢了。

王老尚书此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把火是如何熄灭的,请参考谢尚书的手段。

主。

当然,王老尚书也不是蠢才,为礼前大佬,内阁相臣之一,王老尚书举荐秦侍郎是有自己理的,最大的理就是:李樵是永安侯庶长,永安侯的正室是谁大家都知吧?那是今上唯一的嫡亲妹妹文康长公主!尚主之前还生了庶长,哎呀,永安侯你再有本事,恐怕文康长公主对这位庶长也无法屋及乌吧。事实上,坊间都知,永安侯为了不使庶长碍公主的,一直将庶长放到老家过活。如今庶长来了帝都,永安侯就没带他过面儿,可见父关系之冷淡。再者,还有人说,唐三彩贺礼那事儿,就是文康长公主幕后指使的呢。

谢尚书如此这般妙至毫颠的顺推舟令宁祭酒百般盘算落空,饶是谢莫如也得一声,姜还是老的辣啊!

王老尚书前脚上了保荐秦川的奏章,谢尚书后脚就将一件事放风去,北岭先生奉皇命筹建筑书楼,端得是任重远,利国利民的一桩盛事。这啖汤给北岭先生喝了,但此事,再没有吃独理。再加上北岭先生年事已,哪怕要事必躬亲,也得寻几个帮手才行。筑书楼一事,穆元帝也知是青史留名的大事,故此于资上颇是大方,人选上也给足了北岭先生面,问过北岭先生的意见。北岭先生亦是识趣,他老人家与翰林院关系好,提要翰林院帮忙。翰林院哪会不乐意,不过,北岭先生也自己寻了个助手,不是别人,就是李樵。

哪怕现在,依有许多人是这般认知。

北岭先生门徒无数,偏寻了门墙之外的李樵为助手。

亏得宁祭酒千里迢迢,费尽心思的将北岭先生邀至帝都,此方帝都一载岁月,宁祭酒对北岭先生的了解便不比谢尚书清楚。不一定是宁祭酒无能,不过谢尚书与李樵的关系么,看来是真的不错。

说耳朵是客气的,不客气的说法就是:愚鲁,糊涂,瞎,以良材为朽木,以玉为瓦砾,误听误信,耽搁英才…

最重要的是,当初桂榜黜落李樵,朝中人人皆视为理所当然,就是今上,也没意见啊。

当然,参劾秦侍郎之事谢尚书是不会亲自面的,这样好的素材,有的是御史愿意面。

李樵此等本领,便是谢尚书也得一声,江山代有人才了。

所以,李樵之事,今上早有定论。

事情到此时,转折正式开始。

这许多人里,自然不包括谢尚书。自李樵得北岭先生青那一日起,谢尚书就知,形势变了。何况李樵还随次使过西蛮,故此,谢尚书比常人更了解李樵的能力。

秦川将李樵黜落桂榜之事,许久一来,一直被人传为谈,甚至是秦侍郎颇为自得的事情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