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第二天早晨。码上雨过天晴。向
船队的十一条驳船装满了残砖废瓦,正要起锚往下游去,一个女孩
尖利的哭叫声在驳岸上炸响了,那声音清脆稚
,却是歇斯底里的,盖过了
音喇叭里雄壮的歌声。船民们看见那个小女孩一手抱着个洋娃娃,一手拖着军用雨衣,在驳岸上跑来跑去,她没有方向,只是发狂似地奔跑,一边跑一边哭,那哭声引起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
死人之事,永远都是船家的忌讳,但是向船队的船民们从来没遇到过这么特殊的事件,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忌讳是无用的,也没有办法与她说理。小女孩有她的逻辑,她认定母亲带她坐船来到油坊镇,离开一定也是坐船的。船民们告诉她,孩
,我们的船,只能运人来,不能运人走的,你妈妈不在我们船上。慧仙不听,小小年纪就懂得去抓大人的破绽,她哭着叫
,你们骗人,船能运人来,也能运人走。
孙喜明一家看见那小女孩在船舷上跌跌撞撞地走,瞪着惊恐的睛朝前舱里张望,嘴里尖声叫喊着妈妈。孙喜明见状连忙跑到舱
,对着拖
摇动一面白旗,拖
的
机刚刚隆隆地发动起来,又熄火了。孙喜明女人扔下手里的活,冲过去抱着慧仙,你是谁家的女孩?怎么在船上
跑?尽
小女孩换了一件新衣服,红格
娃娃衫,
上的辫
也是新梳的,扎了蝴蝶结,孙喜明的儿
二福还是一
认
了慧仙,他比他母亲了解慧仙,奔过来介绍
,是她妈妈不见了,她把什么都
丢了,她脖
上原来有个军用
壶,丢了,她手上原来还有一块小黑板,也给她
丢了!
散步,也像是察看地形。我不知他们要
什么。天黑以后雨势缓和了,码
上的人们开始挑灯夜战,那母女俩就被灯影人海淹没了。我在船
好饭,端到后舱给父亲,我问他,
桥镇的那个姨妈,你有没有见过?父亲纳闷地看着我,你这个孩
好奇怪,从没见你念叨过妈妈,怎么反倒念叨起姨妈来了?我说我没念叨姨妈,只是随便问问,她叫什么名字?父亲皱着眉
想了半天,是乔丽华还是乔丽萍?记不清了,还是和你母亲结婚时见过一面,后来想见也见不到了,他们
妹之间,也决裂啦。我有
遗憾,母亲跟什么人都决裂了,如此看来,他们不会是来投奔我母亲的,他们不是我的姨妈和表妹,我带着一
说不
的怅惘,结束了一次芜杂而古怪的想象。
我闻声赶往一号船时,好多船民都已经走在我前面。有人一边走,一边隔岸与码上的民工讨论那城里女人的去向。船上岸上,形成两
不同的观
。岸上的民工大多从农村来,从育女无用的逻辑
发,猜测小女孩是被母亲故意抛弃了,有个民工还特意指
码
来往人多,好心人也多,他们家乡的人丢女儿,最喜
丢在码
上。船上的人也重男轻女,但他们普遍不赞成这猜测,也许是长年在
上,见多了溺死者,见多了投河轻生的人,所有船民对失踪者的第一反应都不吉祥,任何东西消失不见了,他们都习惯从河面开始寻找,人也一样。我看见
生和他父亲,一个在船东,一个在船西,都蹲着朝船底下的
里看,看什么,大家心知肚明。整个向
船队都被惊动了,拖
上的船员也爬到了机房
上,手搭前额,开始搜寻周围的河面。我匆匆走过五条驳船,五条驳船上都有人自觉自愿瞭望着河面上的漂浮
,船民在这件事情上意见一致,小女孩看来找不到妈妈了,那
母亲的,一定是投了金雀河,寻了短见。
码上几个女民工追着小女孩跑,嘴里喊,别跑,别跑,你妈妈会回来的。旁边有人认得慧仙,介绍说这小女孩昨天夜里就大哭大闹的,学校里的每一个帐篷她都闯过,要找她妈妈。小女孩的母亲不见了。起初大家不以为意,猜想
母亲的是临时有事,等到早晨,小女孩还是一个人,他们就认真起来,那穿军用雨衣的城里女人,确实是失踪了。几个女民工手里分别拿着玩
,馒
,还有一朵塑料
,踊跃地去向慧仙表达他们的母
。可是慧仙反抗着所有人的怜悯和同情,拼命地往船上跑,她在一个女民工的手上咬了一
,又朝另一个脸上啐了一
,像一个灵巧的小动
穿过大人的
。她跑到了一号船的
板上,一上
板就晃了一下,她站定了,对着
板嚷,你别晃我呀,我找妈妈!她展开双臂,像走平衡木似的继续往船上跑,女民工们跟在她
后喊,你上船
什么?你妈妈不在船上。这船不运人走,只运人来的,千万别到船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