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十年河东,叁十年河西,风转,一
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
认真说起来,清朝在古董的趣味上是很宽的。这和大清律有关。清朝的清教意识很重,规定八旗弟不可经商,怕受腐蚀。不经商
什么呢?每月领了饷银,多也不多,
价稳定,吃穿够了,于是只好游手好闲,玩笼鸟,玩鹰,放鸽
,遛狗,斗蛐蛐,收鼻菸壶,听戏。
开玩笑的话,可以说大清朝亡于不许弟经商。一八四○年前,因为瓷
、丝、桐油的
,清朝是白银
超国,一仗打下来,贵戚才渐渐明白洋人是要有贸有易。清朝叁百年,如果贸易的意识健全,历史会不会另一
样
呢?
不过钱泳的《履园丛话》也记了砖的事情。嘉庆年间谢启昆浙江布政使的时候,因为整治
院,挖
八块砖。砖上有“永平”字样,于是谢启昆考定为晋惠帝永平年间的古
。得了古董,谢启昆命名自己的书斋为“八砖书舫”,而且设宴雅集,自己赋诗纪之,和诗的多到数十人。偏偏有个人不识相,说这“永平”两个字是明朝永平府烧造标记,古董于是不那么古了。谢启昆气得大骂“你们这类嗜古家,就会穿凿附会,一块砖也值得
究吗”!
钱泳记的这件事,好象不是在骂人,因为不识相的人也许说的是实话,只是不识相罢了,谢启昆则是将雅趣看得很透,把话兜底讲来,倒有真意,谁还能再说什么?
人和气。熟人店,店员立起来招呼,请坐沏茶,聊,声音不大不小;一般人,随意检阅,刚有疑问,店员已经到了。我们小孩
,店员是不
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
了,店员也够下来递给你。觉得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我的许多见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
,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
,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真,而是对喜
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
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的炉上永远用铁壶
着开
,呼
一
不间断的微弱啸音。
毕沅当然是喜得很,赏了这个押差。押差当然也是
喜得很,一
喜就得意,一得意就想奉承。于是表功,说知县怎么怎么不容易,
照旧样仿,烧造,浸
,
旧,养苔。毕沅
气成什么样,很难想象,因为他素称通博,而且手下有一帮有名的金石考订专家,象宋葆醇、俞肇修、赵魏等等。
我有时候到宣武区游逛,会想,古时候,这里是商业区呀。可是,它怎么连仿冒古董的样也没有了呢?
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钱就是一个问题,可当时的东西也不贵),他们是革命的接班人,跟着主席,砸烂旧世界,终于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愉快。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毕沅到江西官(这官也实在
得是地方),有个知县送十多块砖,派人押来,因为毕沅五十大寿。
因为听戏,八旗弟养成为专业听众。听戏真的是听,不是看,
睛是闭起来的,而且脸不朝戏台,更专业的是钻到戏台下面听。对这样的专业听众,唱戏的怎么敢唱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