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告诉我,在沙漠里学到最大一门功课就是“淡泊”(反过来说也许是“懒散”)
她想起在文化学院选读的哲学课程。
撒哈拉人对这片大漠有着无比的,她住久了,也有同样
觉。“想到中国,我竟觉得那是一个前世,离我是那样远,远可不及。”撒哈拉的家,就此开放了。骆驼
菜,也发觉不是那么不可忍受的事了。结
朋友,认识环境,《悬壶济世》和《芳邻》就是这样写
来的。
说这些话时,态度是专注严肃的,但是,她的笑声、手势、连带弹烟灰的姿态,都十分俏、坦然,人事风霜的历练,似乎使她反璞归真。
“我忽然有一说不
的伤
,我变了,我所写的,不再是我过去关心的人生,现在所写的,都是我的生活,技巧上不成熟,只是平铺直叙述说生活。”
“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个
里逐渐掺杂他们的个
。不能理喻的习俗成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们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丽的地方。”她重重的说着“最”代他们
一
气。
“哲学并没有使我找到生命的答案,我唯一学到的是分析。研究哲学,对我是一浪漫的选择,当初以为它能解释很多疑惑,事实上,学者的经验并不能成为我的经验。”
沙漠给了她答案。定下来后,几乎抛弃了过去的一切。她开始对四邻产生关切:“以前的好奇还是有距离的。好奇的时候,我对他们的无知完全没有同情心,甚至觉得很好,希望永远继续下去,因为对一个观光客来说,愈原始愈有‘看’的价值。但是,后来他们打成一片,他们怎么吃,我就怎么吃,他们怎么住,我就怎么住。”
“我只能说,生活把我教育来了,哲学是基础,人生,
本不能问。”
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也许知
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个人都像撒哈拉人,这个世界不会
步,但至少和平。
“你有没有看过树?有没有看过?你觉得怎么样?”她又问。
只是,笔也再没有停下。
严格说起来,它们苍白、忧郁、迷惘,充满了对生命、真理固执的探索,而撒哈拉的一系列故事,健康、豁达、洒脱不羁。
她反问:“你呢?”
许多沙漠朋友问:“你认为撒哈拉怎么样?”
在她里,他们是很幸福的一群人。
她一直是理想主义者。
“政治意义还是要被瓜分时才恍然觉悟的。他们只知自己属于沙漠,甚至很有钱的沙漠人到德国留学,回到沙漠后,还跟我说:‘多么快乐,又可以用手抓饭吃了!’”
表在《现代文学》、《皇冠》、《幼狮文艺》、《中央副刊》和《人间副刊》。
她换了一个坐姿,抱着膝盖沉思。蓝几何图案的地毯上,搁着烟缸、茶杯。书桌一角的台灯,洒下柔和宁静的亮光。
“国以后,我就没有再接
过诗、书和文学了。等《中国饭店》写
来以后,一看,我就说,这不是文学。跟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
生活,是一更真实。
她说,沙漠里,资的需求几近于零,但仍然有
神生活。他们不一定了解宗教的真正意义,对于回教的“律”却信守不渝。他们也没有看过繁华世界,有
喝,有骆驼
吃,就很满足了。
“更可贵的,他们是非常快乐的民族,可是并不刻意追求;这是最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境界。”
撒哈拉朋友说:“在电影上看过。但是啊,你有没有看过沙漠的星空,我们的星,都像玻璃一样——”
“他们本就不知
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
产
,跟沙漠里的一块石
,一朵仙人掌上的小
一样,属于大自然。”
不会再把邻人送来的骆驼偷偷开车到老远扔掉了,对于风俗习惯,也不再是一
好奇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