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章生活(2/2)

不正是由这些柴米油盐酱醋之类的小事累成的吗?

这医馆外有期门军卫士常来打杂帮忙,无赖氓不敢招惹;内有名医如云往来,问脉断案少有失手,我又有专治疑难杂症的薄名,在长安城里碑甚佳。半年下来,竟办得像模像样,除去规模太小以外,跟后世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也差不多。

“过几天太医署的几位老兄弟都会请辞,和我一起编纂医经,他们门下弟众多,一起编纂医经也不用外面请人。不过你说的那纸坊得尽早替我造起来才好,免得纸不够用。”

老师终于吃完了早餐,一声大喝,将睛睁得斗似的三童镇住:“吃饭的时候也吵,不成统!今天什么都不许买,先祭神灵安居。阿迟,老师想将历年行医的心得都录写来,编一医经,以后都不想这些俗务,你要多费心教这三个小的,免得他们惹什么祸来。”

有这群昔日赫赫有名的老太医们坐镇,虽然他们并不给人看病,但这医馆的名声还是传扬了开去。一开始是长安城各医馆的医生听说原为太医署供奉的老先生们编纂医经,本着学习的心态常带着弟学徒前来请益,后来病人们听说这里名医汇集,对医馆的信任度大为提升,就经常跑来看病。

我再仔细查了一下从里带来的件,终于还是挖几件能卖好价的东西来,却是去年秋天我用冷萃法提来的几瓶桂和薄荷油。

跟老师说是一回事,不过早膳后我仔细一算现在大家都已经想要用的各项开支,顿生志短之叹。

铁三郎见我面有愁容,赶:“云姑姑,你要是没钱,我可以替你借贷,不用担心。”

“行了,你们那一群多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真有钱也不会大把年纪还说不成亲了。别说我现在还没到山穷尽的地步,就是到了,也不能让你们去替我借贷。”

老师说着,想了想问:“最近办的事多,家里是不是钱不够用?”

我知老师是个没多少经济观念的人,能问到这一句已经十分不容易,不禁一笑:“老师放心,咱家虽说不算富裕,但日常支度用的钱还是足够的。”

这个时代还是一日两顿饭,我在里十分不习惯,如今有了自己能主的地方,自然立即实行三餐制,过上了中午也吃饭的“奢侈”生活。

一提到钱,连一旁犹自以目厮杀的三童也顿时焉了下来,不再争了。

过了两天,卖香的钱到手了。我手宽裕,一面依老师的要求请铁三郎他们在荒地上起作坊造车,开造纸坊;一面在横门外租房开了间平康医馆,前堂门诊,后院列为住院

有他们这样赌气争斗,家里的气氛才算是真正的活跃。

“行了!都别吵了!”

我搭了这些老大夫的顺风车,聘了四名有真才实学,又想跟编纂医经的老先生学习医技的游医坐堂,落在自己上的担便轻了许多。

这年有住院意识的人极少,住院闲置的房多,就成了老师和他那些老朋友编纂医经的议事之所。

老师有将治过的典型医例记下来的习惯,我早料他那是在为编纂医经准备,听到他这决定,也不觉得奇怪,只是问:“老师,编纂医经是件大事,需不需要我替您找几个助手?”

我算计停当,把香托给张典和铁三郎,让他们替我找人变卖,便安下心来。遵从老师的意率三童拜祭神和火神,在神位前张上香火,算是正式安居。

长安城是当世大城,各名贵的香料都有,但用冷萃法提来的香,却只我一个人有。且由于这些东西都是我实验得的,暂时无法量产,称得上一时之稀。如果将它们托到胡商手里,请他们往王侯公卿家贩售,必能得到价。

我咬着葱饼,喝着米粥,将三童的争执当成加味的酱料,听得是津津有味——其实三童未必真的一定要买他们提来的东西,而是他们初来,一方面为自己重获自由兴奋,另一方面则急于经营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家园,所以才会如此忘乎所以地吵成一气。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