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均是满腹经纶,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把?
一念及此,宝玉便在言语中略加试探。果然若自己料想那般,在那个世界中大多数名垂千古的诗词名家,竟在如今的这个时空中从未出现过。
于是便放开胆子,又剽窃了数首脑海中的前人遗作,果获赞赏,更令贾政也刮目相看。
一时间,谈笑不禁,宾主尽欢。此时宝玉方知因为徐达在南方战事不利,无甚建树,为抚其心,当今雍正皇帝特地以陈世倌为钦差大臣,将他调往北方。
宝玉心中大奇,想徐达一代名将,居然会沦落到“战事不利,无甚建树”的局面-----这其实就是吃了败仗。不禁出口询道:
“不知世伯的对手是谁?”
闻得此言,陈世倌与徐达均以一种奇特的目光将他看着。而贾政看他的眼里几乎要喷出火来,心想这逆子果然上不得台盘,连这等天下震动的大事也不知晓!
徐达为自己斟了一杯酒,一仰头,将杯中烈酒一饮而尽,长叹一声道:
“还不是借三藩之乱,乘机踞蜀的刘备与诸葛亮小儿。可恶!”
他的话虽轻声,但落到宝玉的耳中直若雷鸣电闪一般。他浑身酸软,手中酒杯一下便把持不住滑了下去在地上跌得粉碎!脑海里一片嗡嗡作响,连贾政的责骂,陈世倌的关切都混未放在心上,心中惟是一片混沌。只想蒙头大睡一场。
诸葛亮!刘备!
这两个名动千古的人物。这对历史上罕见的君臣!
古往今来,明君与贤臣之间向来就有着矛盾。
权力上的矛盾。
往往贤臣的本来用心是好的,要做一番大事业。但是这个过程中少不得就要改革。
改革便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
这时候就需要权力。
但是当臣子手中的权力过分膨胀,他又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自身利欲的诱惑。一是君主的猜忌。
一旦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不外乎三个结局,一是自己造反,策动政变,例如王莽,一是放下权利,免官而去,如王安石,一是若无其事,任其发展,这样的下场便是抄家灭族!例子极多,举不胜举!
除了刘备与诸葛亮。
武侯一生,总揽军权与政权,却是鞠躬尽瘁,事实上证明,在他那个位置上,历史里还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更完美更忠诚。
而更难得的是刘备-----他也一定犯过疑心病,但是此人很明智的只是疑心而已。他一方面大胆的将权力交到孔明的手中,一方面从另一个渠道来压制诸葛亮或者曾经拥有过的野心。
---他造势。
---为诸葛亮造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