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四章(2/6)

耿于仁带着众人了制茶场,边走边参观。茶工们正在张地行制作茶砖的准备工作。耿于仁笑:“照你的吩咐,我让他们日夜加班修整制茶机。你放心,十几天工夫就能把所有的散茶制成茶砖。”致庸想了想,突然:“大哥,趁着他们还没开始制作茶砖,我拜托你一件事,你让他们把所有的茶,全制成一斤一两的,标重还是一斤。”茂才看了看致庸,暗暗现赞许之意,耿于仁却一愣:“兄弟,这是为何?你这样,自己不是要吃亏吗?”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篓。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杉木

想起福建无走,三更半夜爬上楼。

耿于仁,随后开始吩咐手下。致庸向茂才耳语几句,于是茂才和瑞留下陪耿于仁,自己和长栓往外走去。“东家,咱们去哪?”长栓忍不住问,致庸想了想:“如此风光,到茶山上走走呗!”长栓“噗嗤”一乐,玩笑:“二爷是不是又想听采茶女唱歌了?”致庸回首笑:“你懂什么?孔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经就是民歌,那是经孔圣人删定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听民歌可以知天下兴亡,就你净往歪想!”长栓吐吐,不敢再开玩笑了。

一曲终了,致庸大为赞叹,问:“耿大哥,这是什么歌,竟然如此好听!”耿于仁闻言大笑:“兄弟过奖了,这是我们武夷山茶民唱的《采茶歌》,我们自家人听着亲切而已,其实是下里人,不堪耳,不堪耳!”众人拐了一个弯,又往前走了好一阵,制茶场在一片青山绿竹的掩映下,已经赫然在望了。

清明过了谷雨连,背起包袱走福建。

茶叶下山江西,吃碗青茶赛过

茂才和致庸对视一,喜形于。致庸站起,再次举起茶碗:“耿东家,致庸谢了!今天看来,你我非但有茶缘,还十分地对脾气!致庸年轻浅薄,常自认为是一个隐于商界的豪侠,没想到耿东家才是一位真正隐于茶山的英雄。看样日后生意我们有得了。借耿大哥的茶,致庸敬你一碗!

歇了一日后,耿于仁亲自带致庸去往制茶场。致庸一路走,一路望,满目皆是绿,忍不住赞:“武夷山真是好地方!”远远地,有采茶女唱起歌来,其声凄悠长,致庸不觉驻足听去:

‘‘乔东家,耿于仁是个人,这个敬字我可当不起,不过你的话对我的脾气,这茶,我饮了!”当下两人各自一饮而尽。

偎着茶树吃冷饭,凑着月光算工钱。

致庸笑:“大哥,这是兄弟我第一次和家、元家及邱家一起茶货生意,我们乔家生意向来讲三个字,一是义,二是信,三才是利,茶砖要走千里路才能到达祁县,我怕路上会有损耗。”耿于仁佩服:“致庸兄弟,你真是个第一等诚信的人,大哥我赞服你了。行,这一斤一两重的茶砖,我帮你!”致庸,想了想又:“另外,我那份茶砖上,你让人都给我加上一个‘大’字模印标记。”耿于仁哈哈一笑,拍着他的肩膀:“兄弟,我明白了,你虽是第一年走茶路,但已经要给自己的茶货创一个牌了!”致庸也笑起来:“大哥猜对了。我家丝茶庄的店号叫大德兴,我在上面加个大字,让客商们知这是乔家的茶砖!但凡是乔家的茶砖,卖一斤的价,标重一律是一斤一两!”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采茶制茶真可怜,三更五更不能眠。

茶,如何运去,还请耿东家帮我们筹划筹划。来时听说山下大清江原来常年有运茶的船队,但昨天下船时,我们听说连年无人来买茶,船队已经散伙了。”致庸心中一惊,放下茶碗,担心:“对,这是一件大事。”耿于仁看看他俩,哈哈一笑,有成竹:“乔东家不要过虑,这事我想过了。船队散伙,船还在,人也还在,乔东家既然不避风险,南下买茶,我们这些茶人,为何就不能冒一险,帮乔东家把茶运过长江,顺汉一直运到襄城下?乔东家是我们的衣父母,我们为了保住自己的衣,这险我们甘愿冒了!”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茶家九个穷。

此去一路风光绮丽,却没有再听见采茶女的歌声。致庸赞叹着前行,拐过一个小小山角,忽见前方一独居的竹屋,两旁青山,外翠竹,门前则是一条涧溪,清澈明亮。致庸走来站住,不觉叹:“好漂

致庸抹了一下嘴,突发奇想:“耿大哥,我们脆结为异姓兄弟,日后年年来往,一辈生意,如何?”耿于仁又惊又喜,连连,当下便吩咐摆设香案,杀歃血为誓,与致庸行了结拜之礼,起誓永异姓兄弟!随后众人依着当地风俗,大摆宴席,夜晚月亮升起的时候,村中男女又为致庸等燃起篝火,或唱歌,或当地土风舞,宾主皆开怀畅饮,直至天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