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一时之味
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
味
,见了面
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
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
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
。四十学《易》是一
味
,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
味
。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
和新乐趣。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
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Es摸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
,《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
会不到,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象河那样地
着。只要有适当的树
,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
涌
来,
便会
着。当
碰到一个
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当
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
着一会儿;当
涌到一个
山的池塘时,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当
冲下急
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
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陰
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读这
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
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
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
,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
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
谁是你最
好的作家,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
。这跟一见倾心一样。人家不能叫读者去
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
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
了。关于这
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
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
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
,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
或陶渊明转世的①,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
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
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
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伊里奥特(GeorgeEliot)说她第一次读到卢蚤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
的震击一样。尼采(Nietzsche)对于叔本华(Schopenhauer)也有同样的
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
,所以这个弟
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①苏东坡曾过一件卓绝的事情:他步陶渊明诗集的韵,写
整篇的诗来。在这些《和陶诗》后,他说他自己是陶渊明转世的;这个作家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
。只有这
读书方法,只有这
发见自己所
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
可言。象一个男
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
度,她的脸孔,她的
发的颜
,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
的。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
的。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