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五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好人生者:陶渊(2/2)

他那时的住,位于庐山之麓,当时庐山有一个闻名的禅宗,叫白莲社,是由一位大学者所主持。这位学者想邀他社。有一天便请他赴宴,请他加。他提的条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来这行为是违犯佛门的戒条的,可是主人却答应他。当他正要签名社时,却又"攒眉而去"。另外一个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这个白莲杜,可是不得其门而。后来那位方丈想跟陶渊明个朋友,所以他便请了另一位人和他一起喝酒。他们三个人,那个方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那个朋友代表家。那位方丈曾立誓说终生不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他的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兴,大家都不知不觉地走过了那桥。当三人明白过来时,不禁大笑。这三位大笑的老人,后来便成为中国绘画上常用的题材,这个故事象征着三位无忧无虑的智者的乐,象征着三个宗教的代表人在幽默中团结一致的乐。

他心地谦逊,生活简朴,且极自负,友尤慎。判史王弘很钦仰他,想和他朋友,可是无从谋面。他曾很自然地说:"我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和一个朋友用计骗他,由这个朋友去邀他喝酒,走到半路停下来,在一个凉亭里歇脚,那朋友便把酒拿来。陶渊明真的欣欣然就坐下来喝酒,那时王弘早已隐在附近的地方,这时候便走来和他相见。他非常兴,于是宴终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见陶渊明无履,就叫他的左右为他造履。当请他量履的时候,陶渊明便把脚伸来。此后,凡是王弘要和他见面时,总是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就把他的葛巾来漉酒,用过了还他,他又把葛巾上了。

他就是这样地过他的一生,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简朴的乡间诗人,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那本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冲动而写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的信,三篇祭文(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造成那和谐生活的情和天才;这和谐的生活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卓越。他在《归去来辞》那首赋里所表现的就是这好人生的情。这篇名作是在公元四○五年十一月,就是在决定辞去那县令的时候写的。

来辞》这首名赋。此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好几次有人请他官,他一概拒绝。他家里本穷,故和穷人一起生活,在给他儿的一封信里,曾慨叹他们的衣服褴褛,着贱工。有一次他送一个农家的孩到他的儿那里去,帮取柴等事,在给他儿的信里说:"此亦人也,可善遇之。"

他惟一的弱就是喜喝酒。他平常过着孤独的生活,很少和宾客接,可是一看见酒,纵使他不认识主人,也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喝酒。有时他主人的时候,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眠卿且去。"他有一张无弦的琴,这古代的乐,只能在心情很平静的时候,慢慢地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时,或是有兴致想玩玩音乐时,便抚抚这张无弦的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