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三玩世愚钝潜隐:老子(2/2)

大公任往吊之,曰:"几死乎?"

愚者有智慧,

陈蔡之间,七日不火

"恶死乎?"

所以,在中国文化上我们看见一稀奇的现象,就是一个大智对自己发生怀疑,因而产生(据我所知)惟一的愚者的福音和潜隐的理论,而认为是人生斗争的最佳武。由庄的创说"弃智",到尊崇愚者的观念,其中只是一个短短的过程;在中国的绘画中和文章中,有着不少的乞丐,不朽的隐逸者、癫僧,或如《冥寥游》中的奇隐士等等,在那上面,我们都可以看尊崇愚者观念的反映。当这个可怜的褴褛癫僧,变成了我们心目中最智慧和崇格的象征时,智人即从人生的迷恋中清醒过来,接受一些浪漫的或宗教,而诗意的幻想境界。

曰:"然。"

在信仰基督教的读者们看来,这几句话或者很像耶稣的"山上训言",而也许同样地对他们不生效力。老说,愚者得福,因他们是世上最快乐的人。这句话好似替"山上训言"加了一些诙谐的成分。庄继老"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句而说"弃智"。八世纪时的柳宗元把他比邻的山叫"愚山",附近的"愚溪"。十八世纪时的郑板桥说了一句名言:"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糊涂更难。"中国文学上有诸如此类不少赞颂愚钝的话。国有一句俚语是"不要太明"(Don?蒺tbetoosmart),从这句俚语也可看抱这态度者的智慧。大智是常常如愚的。

"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翂翂羽失羽失,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追胁而栖。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祸。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

缓者有雅致,

我曾写过一首诗概括家思想: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于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曰:"然。"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傻,都是因为他们的真癫或假癫而讨人喜,受人敬。例如宋朝著名画家米芾号"米颠"(即癫),有一次穿了礼服去拜一块岩石,要那块岩石他的"丈人",因此得了"米颠"的名号。他和元朝的著名画家倪云林都有好洁之癖。又有一个著名的疯诗人赤了足,往来于各大寺院,在厨房里打杂,吃人家的残羹冷饭,不朽的诗便写在庙寺里厨房的墙上。最受中国人民的,要算是伟大的疯和尚颠僧了,他名叫济公,是一通俗演义的主人公;这演义越演越长,篇幅比之《唐·吉诃德》(DonQuixote)还长三倍,但好像还没有完结。他是生活于一个术、能医、恶作剧和醉酒的世界里,他有一神力,能在相距几百英里的不同城市里同时现。为纪念他的庙宇至今还屹立于杭州西湖边的虎跑。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的伟大浪漫天才,如徐文长、李卓吾、金圣叹(他自号"圣叹",据他说,当他世时,孔庙里曾发一阵神秘的叹息。)他们虽然和我们一样是人,可是他们在外表和举动上多少违背着传统的习惯,所以给人一疯狂的印象。

隐者有益

曰:"善哉!"辞其游,去其弟,逃于大泽,衣裘褐,杼栗。兽不群,鸟不行。

钝者有机巧,

的受人迎是一桩实事。我相信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人们总是憎恶那个过于明的同伴的。袁中郎曾写过一篇文字,说明他和他的兄弟为什么要用那四个极愚笨但是忠心的仆人。任何人只要把他所有的朋友同伴细细想一想,就可以发现我们究竟喜怎样的人。我们喜愚笨的仆人是因为他比较老实可靠,和他在一起过日,我们尽可以写写意意,不必提心吊胆。智慧的男人多数要不太明的妻,而智慧的女也多数愿嫁不太明的丈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