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韩国的资金与技术结合。中国仅仅依靠产业升级不能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需要长期保持一定规模的低技术加工工业。中国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实在太多,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农业、加工业,以及不需要文化和技术的服务部门。
中国夹在两个有长期扩张传统的大国之间,其一是海洋大国日本,其二是陆地大国俄罗斯。中国看重的是凝聚力,不是一个扩张型的国家。沃玛克说:“向心性(centricity)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参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地缘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人口分布上,中国人一直没有发现他们自己的边缘地区很有吸引力,因此更不愿意在此界限之外追求生存空间(Lebensraum)。”ChinaandVietnam:ThePoliticsofAsymmetry,pp41-42,BrantleyWomac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但是,时代变了,国内的舞台已经不够大了。中国不应该侵略别的国家,却必须走出国门,到更大的空间参与竞争。
中国有复杂的陆地边界,海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东边被岛链所拦截;向西要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就会发现印度的存在;美国军队则无处不在。日本是一个海上强国,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牵制,就像20世纪上半叶英国在海上对德国的牵制。但是,与德国不同的是,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而日本的大部分石油运输沿着这条海岸线北上,并穿过台湾海峡,因此受到中国的制约。反观德国,它的船舰要经过北海,穿越英吉利海峡,因此容易受到英国的控制。日本不能在海上形成对中国的完全优势,两国的地理位置互有优势。只是作为一个陆地大国和一个核武国家,中国在资源配置上不能像岛国日本那样更侧重海空军。这个问题将在中国经济规模达到日本的两至三倍之后得到解决。天空已经成为比海洋更便捷的力量投放途径。日本是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岛国,除非它的空军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获得绝对优势,否则很难承受与大陆国家的对攻。所以,只要中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大幅度落后于日本,日本就难以取得对中国的海空优势。
在1840年之后,对中国的威胁来自所有方向:东北方是日本和俄国;东部海岸是英、美、法、德、日、意、奥等所有东西方列强;西南有法国和英国;从西北到东北的整个北方边境都曾面临俄国(苏联)的强大军事压力,并被夺走了大片的领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外部威胁同时来自四面八方,这却是20世纪初中国的处境,所以有瓜分豆剖之说。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面临的威胁还来自空中,美国和苏联都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今天中国仍然面对类似的局面,为有核国家所包围。一些邻国谈不上敌视中国,但心怀疑虑或不满,或明或暗防范中国。这些力量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彼此之间常常缺乏信任。只要中国不过于咄咄逼人,它们不可能联合起来应对中国。在中国的所有邻国中,很少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强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与强国为邻。如果有可能,它们更愿意自己做老大。例外是那些需要中国帮助它们抗衡另外某个强国的国家。中国招惹邻国担忧是很正常的,无论中国多么克制。大国的举动会在邻国引起强烈反应,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全世界都在观察美国的一举一动,不停地猜测和猜疑。
中国的“中国”位置容易受到遏制。“遏制”是乔治?凯南提出的对苏政策。英语是contain,它的含义似乎没有汉语的“遏制”那么咄咄逼人。在汉语的语境中“遏制”常常被用来描述险恶用心和武装扼杀。其实“遏制”是积极防御的措施。Contain就是限制一个国家的势力,不让它来危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绞杀对方。但是,遏制政策的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绞杀、扼杀。这很像围棋的对弈,高手布局是为了争夺空间,不是要吃掉对方的棋子;但是只要有好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吃掉对方一块棋。在国际政治层面,苏联解体就是西方遏制的结果。
美国围堵中国要比围堵苏联艰难得多。如果中国不犯重大的战略错误,这种围堵几乎不可能奏效。首先,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苏联不同。苏联是一个积极寻求出海口的国家,它的港口都受制于邻国的陆地,而中国的海洋环境明显比苏联好一些。其次,由于历史和苏联政策的原因,苏联周围的国家大都对它充满了敌意,至少是戒意。第三,正如苏联突然解体所显示的,苏联严重扩张过度,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影响力都下降;第四,苏联受计划体制所限,经济发展乏力,又过于重视军事工业。中国应该避免苏联的致命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