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民族结构,减少以后可能出现的领土纠纷。德国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大量驱逐居民必然导致人道主义灾难,今后将很难实施。而保留别国的人口,则可能后患无穷。日本的侵略东亚对西方的影响有限。在1929开始的经济危机时期,英美可以容忍德日的扩张,同时也无可奈何。它们在被逼入墙角的时候才不得不反击。德国和日本的最大失误都是不知收敛。在希特勒的干预下“在其历史上,德国武装部队首次在一个有意无限寻求敌人的体系框架内履行职能。”保罗?肯尼迪编《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116页,引文所在章节的作者是丹尼斯?E?肖瓦尔特,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日本与德国的情况很类似。两国最后都因为领土扩张过度而失败。
土地是宝贵。人和资源都在土地之上或之下,不过,如同战争已经从地毯式轰炸转向精确打击一样,对土地的广泛占领正在演变为对资源的具体控制。没有资源的土地不值得占领。当然,资源不仅是矿产,还包括土地的战略位置。如果不能有效地征服或同化当地人,那么,从长远来看,通过占领获得资源的行为很可能得不偿失。而征服或同化一个民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耗费很长时间、很多资源(包括人的生命),最后却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与战争相比,商业是获得资源的更好的办法。美国占领伊拉克对于美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民主国家经常比专制国家更富有侵略性,因为它们的内耗比较少。
与现在一般人对专制帝国和民主共和的认识有所不同,在罗马的历史上,共和国时期是扩张的,富有侵略性的,而在帝国时期的对外政策则是相对温和的。罗马的扩张在共和国时期就基本结束了。
与中国类似,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疆界也受到自然地理的限制。吉本说,在罗马帝国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前27-后14在位)在屋大维之前,罗马的共和制度已经遭到彻底破坏。公元前49年,恺撒率军渡过卢比孔河进入罗马,打败对手庞培,赢得内战,任狄克推多(独裁者)。5年之后,恺撒被共和派杀死。屋大维是恺撒妹妹的孙子,被恺撒收为养子,成为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和安东尼一起,共同打败谋杀恺撒的共和派,又于公元前30年打败安东尼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公元前27年,他宣布还政于民,获得罗马元老院给予的“奥古斯都”(神圣)称号。屋大维自称是罗马共和国的恢复者,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创立者。统治初期,帝国军队在南方和北方都遇到挫折。
他的将军曾试图征服埃塞俄比亚和阿拉伯费利克斯。他们在那片热带地区向南行进了约一千英里,但炎热的气候很快击退了这批侵略者,保护了那些居住在荒野地区中从不好战的土著人。欧洲北部诸国价值甚微,几乎不值得花人力、财力去占领。日耳曼的大片森林和沼泽地带住满了一个死也不愿丧失自由的强悍的野蛮民族。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19-20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
限制罗马帝国疆域的,与限制中华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基本是地理和气候的原因。中国的北方也有“强悍的野蛮民族”在去世之前向元老院宣读的遗嘱中,奥古斯都为罗马帝国设定了边界,希望他的继任者留在以下范围之内:西至大西洋边;北至莱茵河和多瑙河;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边则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带。这样一个版图把地中海包围在罗马帝国之中,罗马就在深入地中海的亚平宁半岛中段。无独有偶,奥古斯都的遗嘱和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都告诫后人不要向外扩张。在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遵守他的边界,倒不是因为奥古斯都的威望,而是帝国的皇帝们和将军们没有了开拓疆土的动力。唯一的例外是占领了不列颠省,但遇到了土著的激烈抵抗。罗马修筑了城墙,防备喀里多尼亚人的反击。今天,喀里多尼亚人的后裔苏格兰人仍在争取独立。
大国之间战争的代价越来越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攻岛战伤亡惨重。进攻塞班岛的7万美军伤亡1?5万,其中死亡3000多。在硫磺岛,美军伤亡2?5万,其中死亡6800多。在冲绳岛,美军仅死亡数字就高达1?3万。如果不入侵日本本岛,就无法压迫日本无条件投降,而美国坚持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为此,美国向广岛和长崎空投了原子弹。可以设想,如果美国早一些时间拥有原子弹,就不会有诺曼底登陆和艰难的第二战场,它会毫不犹豫地投向德国。反过来,如果希特勒拥有核武器,他也会用来挽救第三帝国的覆没。二次大战中,一些遭受空袭的城市,如英国的伦敦、设菲尔德,德国的柏林、德累斯顿,苏联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平民伤亡惨重程度不亚于广岛和长崎。现在,一些大国使用常规空军和导弹也能给敌国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从而达到政治目的。
拥有“制空权”的国家可以不经过领土或者领海对敌人实施打击。以前边打击边占领的过程因为代价太大而将较少采用。打击是少量人员参加的战争,目的是政治性的。从这一点来讲,高科技战争与恐怖行为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恐怖组织打击目标时的区别能力较差,或根本不想区别,或根本就以平民为最终打击目标。他们经常不是根据目标的军事价值,而是根据其打击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的。而平民是最容易的目标。这是恐怖分子相对于大国来说打击能力弱的结果。由于技术上的落后,恐怖分子只能采取原始的打击手段。无论是人体炸弹还是绑架暗杀(或明杀),恐怖分子都把自己的人身安全置于和打击目标同样(甚至更)危险的境地。自杀爆炸者把自己的身体变成了武器投放工具。
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得占领别国领土的代价大大上升。大规模屠杀平民的行为已经过时。得到土地却得不到民心,占领的土地必将得而复失。因此,占领别国领土的回报率大大下降,甚至为负数。由是,大规模入侵别国的诱惑力随之下降了,除非双方实力悬殊,且潜在的回报巨大,如美国入侵伊拉克。但美国目前是得不偿失。更多将成为某一政策的附属选择,如为了控制油田。战争的规模和时间将受到严格控制。否则,其他地缘政治玩家将趁机浑水摸鱼,从中渔利。占领别国土地必定要旷日持久驻军。孙子说: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兵法?作战》。
孙子反对长期用兵。其害处之一是耗费物质,造成国家经济凋敝,货物匮乏;之二是其他国家趁机抄其后路。最后的局势将不可收拾。所以,孙子说:“兵贵胜,不贵久。”《孙子兵法?作战》。
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今后将很少有军人面对面厮杀。较发达的国家将依靠打击达到政治目的,而不必实施占领。不过,除非拥有绝对优势并全力以赴,否则仅仅使用军事打击手段很难使对手屈服,却容易把事情弄糟,更难以收拾。如果因为军事打击轻而易举,从而心生贪婪,进一步实施土地占领,那么,胜利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占领一个现代社会,即使没有遇到武装反抗,占领者也将在动荡中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如果占领一个前现代社会,占领者将陷入游击战和恐怖袭击的泥潭而不得抽身。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却没有占领敌国的领土,就会缺少谈判筹码。所以,战争通常不是最好的政策选择。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今后的战争形式可能更多地限于空战和海战。敌国互相打击战略目标,切断运输线,压迫敌方让步。科索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当打击而不是占领成为更好的政策选择后,陆地军事力量的作用被削弱,空中打击力量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据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在2004年3月28日已经成功试飞了六倍音速的无人机X-43A,时速达到了7700公里,可在两小时内到达地球上任何地方。使用这种技术制造的轰炸机不再需要海外基地。当这种轰炸机进入实用阶段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将进一步改变。美国会很轻易地抛弃它不喜欢的盟友,也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武力,因为军事打击变得很方便,没有己方人员伤亡的担心。同时,因为不再需要盟友的军事支持,打击的政治成本降低了。
土地面积仍将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更多的土地,就可以有更多的人口,更大的市场,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会比较小。如果有良好的教育,就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人口。有了众多的高质量人口,国家就会繁荣强大。这种情况正是我们在美国看到的。与欧洲相比,美国的人口更年轻,生育率更高,每年还接受许多移民。美国能够大量接受移民,原因之一是它有广阔的土地,还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而且数量很多。在安全问题上,新加坡和以色列都严重依赖美国。这种依赖限制了它们的战略选择。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不会需要依赖新加坡或以色列来保证它的本土安全。这就是大与小的差别。
比土地更重要的是土地所蕴藏的资源,国家对土地的要求是隐性的。各国的资源贫富不均,各国对资源的需求也不同。一般而言,土地的面积越大,所蕴藏的资源就越多。今后,各种稀缺的资源——尤其是能源和水,可能还有粮食——是争夺的主要目标。土地的重要性没有下降,只是其重要性的表现方式改变了。武力不再是获得土地的有效途径,因为不能妥善处理被占领土上人的问题。地缘政治中的许多问题不是技术进步所能解决的。地缘政治(或地缘文化)中的根本问题是与人有关的问题,土地还在其次。
今天,土地(以及海面、海底)争夺最激烈的地方是南极和北极,尤其是靠近两极的国家。在地球上的其余地方,人口都已经饱和,不再有领土扩张的余地。如果强行扩张,必定纳入大量心怀异志的居民,使得占领国(无论它是民主还是专制政体)难以正常运作,最后是占领者和被占领者两败俱伤。在以前的战争中,打击和占领往往是战争的前后两个步骤。战胜者总是要对战败者领土实施一段时期的占领,甚至永久地割取领土。而战败者也顺从地接受这种占领,不会形成大规模的抵抗,如美国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对德国和日本的军事占领,并受到欢迎。然而,除了因领土纠纷直接导致的战争之外,今后的“军事打击”和“占领”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再有因果关系。
内部发展的压力将一个国家引向扩张。地缘政治学从理论上解释扩张,是有关扩张的学科。理论的好坏区别在于它倡导扩张的方式,以及维护扩张的方式。马丁?怀特断定“大国生性要扩张”《权力政治》,96页。他认为“大国的扩张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内部压力以及周边国家的衰弱。”《权力政治》,99页。其实,这两个原因是一个事实的两个方面。没有内部压力就没有扩张动力;而外部的压力大于内部,就能够把压力压制在内部。这与物理学的渗透压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大国都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内部压力,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源、市场,有时乃至土地。压力无可避免。既然是一个大国,那么相对于外部世界,它必然有强大的力量,否则就不会成为大国了。对于一个新崛起的大国,聚集的能量必须得到释放,不然就会爆炸。问题是:如何通过克制的、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方式释放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