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四位德国学者的贡献可以看,现代地理学在其创建早期有着近乎纯正的德国血统。当年德国对外关系中的最大难题是地理困境。德国地理学家们没有回避这个挑战,况且他们有极好的人文知识修养,能够把地理学、人文知识、国家前途等要素综合在一起分析。于是,地缘政治学在德国应运而生。
国家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由它们的大小和彼此的位置决定。其实,任何之间的关系都与它们的空间位置有关,这条原理在几何学和
理学中同样适用。解析几何用空间位置表示数字,却不完全属于代数学或几何学。同理,不应当把地缘政治学看
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两者有很大的重叠,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地缘政治学的历史早于国际关系学,其范围经常大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前者更多地涉及国内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人
、经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
现代技术已经缩小了地理造成的差异。移民的动使得地理对
格、风俗的作用有
模糊起来。取
、制冷设备的发明,使得寒冷和炎
地带的人们能够像在温带一样有效地工作和思考。发达的医学能够控制住大
分
带传染病。现在是资金,而不是技术,在阻碍那些传染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在全球贸易时代,
带和寒带的人们也可以得到足够的
品,只要他们有钱。在信息时代,地理和距离已经不再能阻碍技术的传播,对技术的使用也较少受到地理和气候的限制。比如,过去生活在
带丛林里的人们不可能骑
,不能享有驯化
匹给人类带来的
大
步和军事优势,但他们现在可以开汽车,把砍倒的木料运到市场上去,把自己留在光秃秃的土地上。但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远远没有消失。消失的
带雨林正在报复人类。
动学家们已经证实,人类的行为可以上溯到猿和猴的时期,或更久远以前。当公猴们为争夺猴王地位而使用计谋和暴力时,国内政治
现了。当猴群之间为争夺
和地盘而开打时,国际政治显现了
形,而且已经带有了
烈的地缘政治
彩。
地缘政治学的实际创始人是弗里德里希?拉策尔(上面的四人之一)。拉策尔的贡献不限于地缘政治学,他被认为是地理学的“第一代大师”《近代地理学创建人》,73页…在当时,地理学、人学、博
学(包括植
学、动
学、地质学)等学科是
织在一起的。在1880和1890年代,拉策尔的主要兴趣在人
与文化,他的中心论题是“文化分布是历史上迁移和模仿的反映”《近代地理学创建人》,77页。拉策尔首先提
了“世界大国”(Weltmacht,worldpower)这个概念。他认为,
加尔布雷斯在破折号之间给的是对权力的一般定义。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
危机再次证实了加尔布雷斯的判断。资本权力、
理权力被权力的拥有者滥用了,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一场大战。权力
是原始的
望,这些国家有自我扩张的本能,无所不在,只要不受监督和制约就会造成危害。国际政治是
权政治,很少有正义可言。国际关系是权力最少受到限制的领域之一,只有集权国家的内政可以超过它。
与蒙德一样,兰德斯也相信地理的
大作用。作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自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国家的贫富与地理有关。兰德斯指
:
像生活一样,大自然是不平等的,有自己的偏好;一步说,大自然的不平等是难以消除的。从产值和人均收
来看,富国位于温带,特别是北半球的温带;穷国则位于
带和亚
带。
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第一章标题下的文字,新华
版社,2007年。
法国政治学家让?博丹(1530-1596)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人民和国家的特。孟德斯鸠(1689-1755)认为,气候与土壤等环境因素决定了法律、风俗、宗教、勇敢与懦弱。比如,孟德斯鸠有一个结论:“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
隶
的服从。”孟德斯鸠:《论法的
神》上册,283页,商务印书馆,1961年。这些观
可以看
是地缘政治学——以及地缘文化学——的早期源
之一。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近代受到批判,
国最好的一些大学甚至取消了地理系。但是,地理对历史影响仍然存在,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相关研究仍非常兴旺,且成果不凡。近年《枪炮、病菌与钢铁》(1997年)和《国富国穷》(1998年)两本书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叹。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生
学家
蒙德提
了他的问题:
类似这样的观早已存在,在后
民时代受到批判,那时把南方的贫穷归咎于白
人的剥削(当然有这个原因,但在长时期内,地理和气候的作用更大)。兰德斯又回到了这个话题,并且为地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当然,国家的富饶或贫穷有许多原因,地理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商业
神、创新
神都在起着重要作用。兰德斯告诫读者“地理只是其作用的因素之一”《国富国穷》,5页。在现代,由于技术的
步,地理和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被缩小了很多。
古希腊文明的心区域濒临地中海,土地贫瘠,贸易发达。所以,古希腊人见多识广,对于地理环境的变化非常
锐。希罗多德总是详细地描述各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即使在希腊一隅,修昔底德也看到了海权与陆权的对抗。中国文明
心区地
内陆,大片区域的环境较为单一,与外界
较少。因此中国古人对地理因素不是那么重视。古代兵书是个例外,但其讨论范围限于小区域内的地形。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如张仪、苏秦等人)也留有对国家地理位置的分析。但不过寥寥数语,而且大多记录的可靠
较差,不足为凭。另外,史书的“地理志”也很简略,多记载
数字,不注重地理对风俗的影响。但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话虽然简单,却是人人皆知,非书斋里的理论可比。更可宝贵的是,这句话把地理因素当作“天、地、人”三才之一,人的努力与天地并列,没有以偏概全,因此更为妥当,不会走向地理决定论的极端。孟
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
?公孙丑下》。他夸大了人的作用,而有些轻视天、地了。
地理对人类文明化的影响
今天,人类最发达的文明仍然集中在北半球。欧洲、北、东亚这三大人
密集区域的纬度大致接近。当然,它们的南北向范围已经大大超过了10个纬度。其中,欧洲的位置更偏北一些,但因为有大西洋
和地中海的影响,欧洲的气候比北
和东亚的更宜人。今天的地缘政治角斗的主战场也在欧亚大陆,以北温带的争夺最为激烈。关于古文明的规律有个小例外。
洲有三大古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印加。其中玛雅位于
带,印加地
南半球。但南
古文明
现的时间较晚,发达程度也较低,规模也不大,而且在欧洲人到达时已经衰落了。欧洲人凭借他们的
匹和钢铁(刀矛、枪支)在新大陆横冲直撞,印第安人毫无还手之力。
洲的地理环境不适合早期文明的发展。即使在后来,在现代化
程中,南
虽然起步比东亚早百余年,但日本、韩国已经超过了它们,中国的发展势
也很好。这里大概也有地理的因素。
地理是影响人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最古老、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文明都起源于北半球。两河
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
域、黄河和长江
域(中华文明的源
不仅仅在黄河
域)都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温带。希腊、波斯等古文明也在这个范围之内。它们彼此之间是相通的。两河
域和埃及通过
勒斯坦连接,犹太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一神教。在两河
域和印度河
域之间有波斯,查拉图斯特拉的故乡。因此,从尼罗河到印度河,古老的农业文明在地理上是连续不断的,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
,贸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而且,在北方的南俄、中亚大草原上,那些
动
很大的游牧民也起到了文化
使者的作用。他们还时常南下侵略,为古文明带去新的血
和新的技术——最显著的是
匹和战车。在古文明中,中国的地理位置最偏僻,与其他文明的距离最远、联系最少,而且人
也不同。因此中华文明的发展最为独特,但
现的时间也较晚,这是在地理上孤立的代价。不过,即使在史前时期,中国仍能够通过北方草原与西方(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西方)诸文明保持着联系,但
密程度不能和印度河以西诸文明相比。
蒙德的回答是:地理能够说明历史。“的确存在着适用于历史的广泛模式,而寻找对这些模式的解释不但令人陶醉,也是大有裨益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24页。《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他对这些模式的解释。
蒙德的研究从大约13000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期结束时开始。人类历史不仅仅是人类自己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地理环境仍在决定着各民族的命运。——当然,宗教徒可以认为这是上帝(或真主等等)的安排。——欧洲人数百年来的优势是欧洲地理带来的。
蒙德说:欧洲民族与非洲民族的差异“是由于地理学和生
地理学的偶然因素所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434页。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地理的影响之后,人类才有可能借助技术改变人类在环境中的被动,和在不利的地理环境中创造更多的知识和财富。
,上海财经大学版社,2006年。引文所
的文章是“权力与有用的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错误也是忽视了权力对市场的
涉,而市场的利益如此
大,那些本应留在市场之外的权力(如政治权力)不可能不渗透牟利,或受利益再分
的诱惑和压力而加以
涉。在政治权力不受制约的地方,市场几乎为政治权力全
把持,形成统制经济及权贵经济。
地理显然对历史产生了某影响;有待回答的问题是这
影响的程度如何,以及地理是否能够说明历史的广泛模式。贾雷德?
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7页,上海译文
版社,2006年。
人可以动,从消失的森林到城市,从一国到另一国,并可能在
动中改变
格(
格更多由基因决定,而基因是环境千万年作用的结果)。国民可以去寻找别样的生活,国家却不能搬迁,其对内对外政策、文化与经济仍然受到地理的诸多限制。与个人相比,国家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要大得多,特别是在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等方面。几百年来,民族国家为了土地而战;在和平时期,它们需要
据地理等因素为国家间政治
安排,为可能到来的战争
好准备。这是以地理为基础研究国际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原因,是地缘政治学的存在理由。地缘政治学家布
津斯基总结说:
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不会消亡。国家间的冲突将以各形式持续下去,领土冲突是其中之一。即使领土冲突不再突
,而是被伊拉克石油这样更准确的目标所掩盖,各国也会为了在冲突中夺取优势而寻求更佳的战略地位。所以,地缘政治学将继续发展。
近代地理学的起源受地质研究的启发。把地理学发展为一个现代学科的是亚历山大?冯?洪堡亚历山大的哥哥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自由主义思想家、语言学家,还是普鲁士的外官和大臣,建立了德国的文理中学制度,在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学术自由的大学是德国崛起的重要保证,
国向德国学习大学制度,也成为世界大国。(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1779-1859)。他们都注重地理学中人的因素。洪堡从地理学和宇宙学的研究中看到了“人类平等原则”和“个人及政治自由的原则”罗伯特?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李特尔声称:人是地理学的
心,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近代地理学创建人》,46页…洪堡和李特尔都是德国人,同在1859年去世——查尔斯?达尔文在这一年
版了《
起源》“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将
刻影响到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在洪堡和李特尔之后的地理学大家则有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844-1904)和斐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这两位学者也都是德国人,同样有过在
洲旅行的经历。李希霍芬在同治年间(1868-1872)在中国北方考察地质,在后来的中国地质学界有很
的声望。他提
了黄土
原的风成说,还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个词。此外,李希霍芬还提醒德国注意山东的煤矿和胶州湾海港。1897年,德国抢占胶州湾作为军港。
在国际关系史上,领土控制是大多数政治冲突的焦。自从民族主义崛起以来,大多数血腥战争不是起源于同扩大领土有关的民族自我满足
,就是起源于因丧失“神圣”领土而产生的民族被剥夺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领土要求一直是驱使民族国家采取侵略行动的主要冲突。兹比格纽?布
津斯基:《大棋局:
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49页,上海人民
版社,1998年。
今天“地缘政治”已经是国际关系最常用的词之一,不仅政界人士经常使用,记者也在频繁使用。但是,与许多常用词一样“地缘政治”的义也是模糊的,尤其在媒
中。一般而言“地缘政治学”是从国家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的角度对国际关系
行的研究,而“地缘政治”则是与地理相关的国际行为。在日常用词中“地缘政治”似乎有取代“国际政治”的趋势。的确,这两个词的
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只是内涵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
调地理因素,后者突
国际关系。
古典地缘政治学的兴衰本书不详述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国内至少已经过两本有关书籍。其一是国玉奇、B?П?丘德诺夫合著的《地缘政治学与世界秩序》,重庆
版社,2007年。其二是杰弗里?帕克的《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新华
版社,2003年。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大量错误,但仍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