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录图姆斯对现代医学的“挑剔”和药方,我想也可以是照亮现代文学、艺术和评论之困境的红烛吧。况且神的病患甚于生理的病患,而生理病患的困苦终归是要打击到
神上来,才算圆满了其
鬼的勾当。——图姆斯大约也正是基于这一
而希望医学能与文学沟通的。
我没说论文是这样。我只是说有些论文是这样,至少有些论文让人相信论文可以是这样:有富足的智力,有快乐的心理,惟不涉神的疑难。其病何在?无病之病是也。
在图姆斯看来,现代医学混淆了由医生(客)通过逻辑实证及理
建构的医学图景与病患者(主
)亲自
验的异常丰富的病患生活世界的界限。前者是条理近乎机械、权威(不容怀疑)的“他们”的世界,后者是活鲜、丰富的“我”的世界;前者是被谈论的、被研究的、被确认的客观世界,后者是无言的
验、或被打断或被告知不合逻辑的、荒诞不经的主观世界。正是这一条条鸿沟,不仅带来医、患之间认识、情
、论理判断及行为等方面的冲突,也使得医学只
作为一堆“知识”、“信息”、“技术项目”而不能嵌
生命与
情世界。为此,患者图姆斯为现代医学开
了药方,一是建议医学教育中重视医学与文学的沟通,鼓励医科学生去阅读叙述疾病过程与
验的文学作品,以多重
份去品味、
悟、理解各
非科学的疾患倾诉;二是亲自去
验疾病。古人“三折肱而为良医”图姆斯的“折肱”却为现代医学的
神困境送去了一支燃烧着的红烛。
写到这儿,我偶然从《华人文化世界》上读到一篇题为“当代医学的挑剔者”的文章(作者王一方),其中提到一位名叫图姆斯的哲学家,以其自罹病的经验,写了一本书:《病患的意义》。文中介绍的图姆斯对现代医学的“挑剔”真是准确又简洁地说
了我想说而无能说
的话。
我记得,好像是前两年得了诺贝尔奖的那个诗人帕斯说过:诗是对生活的纠正。我相信这是对诗最恰切的总结。我们活着,本不需要诗。我们活着,忽然觉悟到活
了问题,所以才有了“诗
地栖居”那样一句名言。诗
并不是诗歌的专利,(有些号称诗歌的东西,其中并无诗
),小说、散文、论文都应该有,都应该向诗
靠近,亦即向纠正生活靠近。而纠正生活,很可能不是像老师
教学生那样给你一
纪律,倒更可能像似不谙世故的学生,捉来一个司空见惯却旷古未解的疑问,令老师
疼。这类疑问,常常包
了生活的一
前所未有的可能
,因而也常常指示
现实生活的某
沉疴痼疾。
1997年3月21日
货,在理论的叠床架屋并浅,在主义的相互帮忙和逻辑的自我循环,在万勿与实际相关,否则就难免又碰上活生生的
或陷阱——势必遭遇无情的诘问。所以,
的第三
情,比如说,就像庸医终于逃脱了患者的纠缠,去
无病的诊治游戏,在自说自话中享受其论说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