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盈缩空间(2/2)

此间隐藏着一个学课题:堂堂中华文化,弘扬了那么多年,为什么提炼不象征符号,寻找不图像不仅仅为展览。文明应该可视,文化应该可,中华文化并不长于象玄思,为什么反而变得比长于象玄思的德国文化更不可视、更不可不少中国文化人,为什么变得比康德、黑格尔都枯燥,比尼采、王尔德都骄傲起来他们嘲谑着一切试图把中国文化知化的努力,也许这样纔便于他们在浑沌一片的迷雾中自命尊贵。

最难以理解的是那漫不经心的草率。世界博览,人济济,国家间的形象作近距离对比,再目空一切的发达国家也不敢对此虎。要么一时不知浅,脆不来,像国;要么集中一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苦心构思,彩呈现,像德国、法国、日本、欧盟、阿联酋。各国总要找到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主题,然后有力的证据。中国馆找不到主题,更没有艺术构思,门外照例是长城照片和京剧脸谱,里面除了有一个简单的三峡工程模型外,稍有印象的只有两,一是幻想中的中国人登上月球的模型,二是以一个针灸位人模型为中心的中医介绍。这实在是草率得太离谱了,不知在骄下排着长队的各国观众,看了作何想。

中国不是没有东西可以展览,但多年的思维习惯使很多人只会背诵一些经济数据和技术指针,一旦要提炼整文化便手足无措。想来想去,只剩下了长城照片、京剧脸谱和针灸模型。这三者的组合最通俗、最简便,却是对中华文明最普遍的误会。

找不到文化图像,也就找不到神家园的前门后门,当然随之也就找不到在文化意义上回归和发的地

与此相反,很多国家却在文化意义上形象地论证着自己新世纪的资格,为此它们不惜暴自己目前的困境和缺陷。例如法国馆就真诚地表白,他们国家以前只不过是一个永恒的实验室。法国人乐于想象、勇于实验,实验成果却让别人收获了,自己老是静不下心来,而现在,连实验室也于十字路,不知走向何方。这坦率反而证明,它找到了自己准备探索的地,也因此引了国际的目光。

问题不止是文化却又直指文化。因此,真想哪一天能有更多国内的文化人到这样的地方来看看,作些比较,然后明白,这些年越来越狭隘、越来越互斥、越来越无聊的津津乐,究竟造成了什么结果。

泵想中的中国人登上月球,怎么好意思当作一个内容提前展呢这儿毕竟不是少年。在这方面我们实在太大胆。但另一方面又太谦虚,欧都开过国际针灸大会了,中国馆居然还在作针灸的常识介绍,又放了几瓶普通的中成药。那个针灸位模型,正好与德国一个州自称世界第一个医学人模型的展览形成直接对照。他们把人的循环系统和腑脏结构用现代科技制作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观赏对象,又清晰展现了那位首创医生的生平事迹。

自省为了创造,自嘲也是为了创造。在世界博览会的各个展馆,各国都以异样的真诚争先恐后地向世人许诺,自己将在新世纪投革新创造,相比之下,中国馆的差距是整上的。展览成这样有偶然,而这偶然背后却隐伏着一文化神生态上的必然。

可能不应全然责怪承办者,问题的背景在于一僵化的制,一陈旧的观念,一被曲解了的文化。

了一圈终于全看完,得知事先当地报刊民意测验中中国馆被列为德国观众最想参观的展馆之一,而又看到排队准备场的世界各国观众多到那样的地步,心里就不是滋味。

中华文化曾经有过至正至大的气魄,那时的文化人生存基座不大,却在努力地开拓空间:开拓未知空间,开拓创造空间,开拓接受空间,为此不惜一次次挑战极限。今天的文化人不有多少条耸人听闻的“学术理由”如果只是一味求小、求僵、求玄、求偏,迟早会让大家丢人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