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自从她踏了这幢白楼,今后再也无法躲
人世的荫凉
悄然度日。那盏照亮她今日风采的灯,将终生跟随着她,照亮着她不愿被照亮的地方,包括照亮她的衰老、丑陋、死亡。灯光前后的观念,永远不会缺少。
我想,她说这段话的时候,脑海里一定浮现过这幢白的楼房。
对这个女人来说,有太多辩说不清的问题,于是她也就不说了,在世人的笑骂中渐渐苍老。
老年的赛金日
过得很潦倒,还一直被人在背后指指
,但她偶尔遇到一两个够
准的人,也能讲
一些够
准的话。例如她在六十多岁之后曾接受过一次北大教授刘半农先生的访问,在谈到社会现象时便说:“革新应由思想上革新,不应该从外表上革新,学些外国
,骨
里还是老腐败,究有何益”这就不是当时一般的中国妇女说得
来的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的公使夫人能用德语参加际,已经非常不容易。语言问题在中国近代外
史上一直是一个
障,开始只能请一些传教士和商人帮忙,错误百
,后来有些翻译人员还因被官府怀疑『通番”而被杀,外
上产生了疙瘩,也总是把责任推到翻译
上。这
情况,直到民国之后开始起用留学生
外
人员,纔有
本的改变。赛金
学德语,是超前地把自己放到了与外国人直接沟通的第一线,但后来,人们
据那些编撰的传奇故事,还是怀疑她有以语言和
相在北京“通番”的可能,因为这纔符合她的早期
份。
试想如果她当年从良,嫁的是一位普通官僚,从此隐匿府院,不再抛面,前途会是怎样如果她许
于一名商贾,或一介书生,过着寻常的日
,景况将会如何当然也会有
言蜚语、指指
,未必圆满幸福,但凭着她的
识和聪明,也极有可能平静安康,事实上与她起
相同的小
妹,大多也是这样。
…
不到这个“地窖”周围的人们都不会安心。而赛金的“人生地窖”并不隐蔽。
她的德语到底学得怎么样不太清楚。齐如山先生写文章说她的德文稀松得很,还经常要找齐先生帮忙。但又有学者认为齐如山的说法很不可信,因为他从来没有去过德国,只在国内以一个普通艺人的需要自学了一德文,应该难于评价在德国住了三年的赛金
的德语
平。我想,赛金
的德语用于一般
际场跋,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于是,她这座楼房的全
风姿,都为今后的人生
下了祸
。作为一名公使夫人,她的风姿
有了远远超越个人的
义,那么她也就不能再是一个背负着自己喜怒哀乐、甜酸苦辣的
生命。难怪一切
有一
儿象征地位的人
都要学会掩饰,但她已没有这
可能。
但此刻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只害怕礼仪不周。懂得了一礼仪,就开始学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