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一篇导演能jian持什么(3/4)

我可以偷着下地。不让用铁锹,我用镐;不让用锅,我用手创。

换来换去,总有一样叫你满意的,叫你允许我挖下去。

老侠:实际上张艺谋他教给人的坚持是一种什么逻辑呢?

实际与主流的逻辑是贯通的。为崇高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张艺谋是为了坚持(拍电影)可以不择手段。扩而广之就是,为了活出一种体面,要不择手段地坚持下去。挖达不到目的,我就创。浪漫的诗意的浓墨重彩的镜头不行,我就换一种朴实的平淡的纪录片似的镜头。他拍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全是一个样,弄得土呵呵的,群众演员,用最朴实最写实的电影手法撤一个弥天大谎。秋菊也坚持,坚持到最后是公安局领导出面、市领导出面帮她解决问题,替她鸣不平。

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农民在现代土皇帝治下的无奈一点儿也没有了。他也在告诉别人:只要你坚持,就一定能有出头之日。他只管活着,不管怎么活,而这种不问怎么活的活法恰好就是中国人观念中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最可笑的是还有一位北大的法学教授,拿着《秋菊打官司》论证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反对与国际通行的法律规则接轨。把严肃的论证建立在一部撒谎的电影上,我就只能说这位教授的论证也是谎言,是知识上的不诚实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

王朔:他后面那两个更是撒弥天大谎,秋菊到最后还有个法盲的说法,《一个都不能少》那个就只有感激的份儿,社会一关怀,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决不是靠什么希望工程、几个好心人的捐助啦、善心啦所能解决的。

老侠:最根本的问题他不触及,却在希望工程上做文章。

就用土块子修造真善美的长城,貌似是民间关怀,实质是平庸。你救得了三五个苦孩子,能救出全中国的失学儿童吗?能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有什么帮助吗?

王朔:好心人靠好心人,张艺谋的事业就建立在依靠好心人上。他那种土块子式的煽情一部比一部拙劣。《一个都不能少》还是个电影,而《我的父亲母亲》已经不是电影了,更是弥天大谎了,一首MTV变成了爱情绝唱,硬把MTV的长度抻到一部影片的长度。什么好几十年的等待,好几十年的乡下过日子,多么多么艰难…

…这两件事根本挨不到一块儿。张艺谋拍电影,有一种坚忍不拔,也许就像《活着》,活下去,无论多难,也无论用什么活法,也要活下去,他有这种东西。

老侠:他按照这种坚忍不拔的不择手段的活法坚持活下去,人就从根本上不是个东西了。这种不择手段的活法,我不知道他是在拍电影呢,还是说把电影完全作为一种自己重新获得一个显赫位置的生存策略。他后来的电影,越来越急功近利了,包括他拍那么煽情的片子,把一个MTV放大成一部故事片。他领金鸡奖时那灿烂的笑容,与他参加戛纳没入围的怨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是他,张艺谋,中国的大导演。

王朔:我觉得再没有比在中国民间强调诗情画意更不诚实的了。他这等于把那种风景的优美置换成所谓人性的优美,把中国农村风光的朴素置换成中国人的真善美,由此建立起对民族的信心、对人类的信心。对美好生活的信。这种置换即便作为一种艺术包装了的宣传也比较拙劣。而且我觉得用那么简单的方法做这种煽情,那我只能认为他的全部目的仅仅是为美好而美好,他也懒得费多大心思,就弄一个简单的东西端给你。当然,有人会佩服诗情的,诗好像就是简单。但是我觉得其实他蒙不了人,他那里没东西就是没东西,他最终达到美好,除了美好的粉饰就一无所有了。有时,过程是很重要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