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斯大林时代,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国人和一个苏联人见面了,两人谈论谁的国家更民主,
国人说:“当然是我们
国了,我们能够到白
门
去张着标语骂罗斯福。”而苏联人说:“那算什么,你们充其量只能到白
外面,而我们却能够到克里姆林
里面去,当着斯大林的面大骂罗斯福。”相同的
理,在北大的礼堂里,无论怎样尖刻地质问克林顿都是不需要付
任何代价的,相反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有利可图的游戏,谁不愿意玩呢?今天,一本万利的好事也许就只剩下这么一桩了。
从《华声》杂志上,我们发现了提问的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各自在会后的想法。于是,结合会场一问一答,让我们返过去,对这一特殊的、意味
长的事件作一次有趣的解读。
梁山鹰同学有什么样的理由认为他在大会上所提的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呢?他经过怎样的统计和分析得这样的结论来?即使大家都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关心,为什么就不能问自己的问题呢?老想充当大众的代表和代言人,这样的思路是有问题的。一个连自己也代表不了的人,又能够代表谁呢?这
“代表”是虚幻的代表。
据1998年8月号的《华声》月刊报说,四百多张“珍贵”的学生
场券,以三
方式发放下去:一是直接
班级,由学生民主
签,运气好的自然“登堂有门”;二是
学生团
,由平时就喜好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分
获得;三是系里支
,主要“照顾”对象是那些
才好、思维
捷的“优秀学生”通过第一
途径分发的票数量最少。后来,
人礼堂的学生大
分是学生党员、学生
和ā有向这两方面发展的“积极分
”这些学生能够代表北大吗?尤其是那七名学生所提的问题,真的就是北大学生的
准吗?当时在会场外面,就有一家香港电视台采访场外的北大学生。有几名学生就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不
!真正的北大人不在里面。”里面与外面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分野。那天北大学生所提的问题,大多数确实非常尖锐,有的甚至有挑衅的味
。事实上,北大校方在提问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暗示学生:要注意友好气氛,毕竟克林顿是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和访问北大的
国总统。但是,提问的学生依然要表示他们的勇敢和
国,他们的“勇敢”使整个提问过程充满了火药味。他们的情绪普遍都激动,仿佛
国是中国的
号敌人似的,仿佛被压迫已久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
气筒。克林顿在会后坦率地表示“当天批评的成分多了一些”这些学生也许因此而满意了——他们在提问中表现
了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的“勇气”和“信念”
有趣的是,这个学生后来表示,当时所提的问题只是大家认为更重要的问题,却并非自己认为最兴趣的问题。他坦白说,自己是一个音乐
好者,熟悉
国许多摇
乐队,如同熟悉他的广告专业术语。“如果有时间,我倒希望像朋友一样,问问克林顿,他最喜
的摇
乐队是哪一支?”
那么,让我们再一次走“勇敢者”们的游戏,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不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所能够
的就是:寻找一条条的线索,那让我们羞愧的一切之所以发生的线索。找到了这些线索,复杂的疑团也许就迎刃而解了。这次北大学生的表现,是若
年以来北大疾病的一次大发作,是一次原形毕
——丑陋虽然丑陋,但丑陋明明白白地昭示于天下,对北大自
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不用遮遮掩掩的了,疮长到了脸上,怎么办呢?
持续半个多小时的“辩论”由CNN向全球直播。世界各国的观众,很大程度上从这七个学生的上捕捉北大的形象。这所大学,是中国最
步的力量的集结地。这所大学,是世界关注中国的一扇窗
。然而,这次大的形象却在克林顿访问的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由此对北大产生了彻
彻尾的失望。北大不仅没有把握住一次站起来的机会,反而再次重重地跌了下去。
接着我们来分析梁山鹰所提问题本的矛盾和混
。首先,中国是否很
地了解了
国的文化、历史和文学?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社会一直仅仅是游离
,像油浮在
面一样,并没有被中国真正地
收。对于
国的清教主义、对于
国的人权理念、对于
国的法律制度,即使是自称
英的北大学生和教授,又有多少的了解?梁山鹰同学用《泰坦尼克号》来作为自己了解
国的例
,显得十分荒唐。这
电影能够代表
国文化的
华吗?这样的自信还是少一
的好。在这样自以为是地发言之前,应该好好泡在图书馆里,读读杰斐逊、富兰克林、
默生等
国第一
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了解究竟什么是
国和
国
这是一刻的人格的分裂。你自己心里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一个人安
立命的
本就在于,说自己想说的话。如果在外
的压力之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如果自己主动放弃说自己心里话的自由,这样的人是最可耻的人。
克林顿的演讲十分彩。鉴于今年正值北大百年校庆,演讲中,克林顿以中文“恭喜,北大”开始,引起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在演讲中,他从历史和思想层面展开,着重谈了中国的转型、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权问题。克林顿
调人天生的基本权利的普遍
,认为个人自由是人类创造
的来源,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他说:“我们相信,并且我们的亲
经历也证实了,自由可以加
国家的稳定并推动它的变革。”他也反复恭维北大,大概他的智
班
知北大人
听恭维话的习惯。他说:“北大正领导着中国迈向未来。”“我们来这里是想同你们——中国的下一代领导者们——
一下有关建立一个
有力的
中关系的极端重要
。”
第一个提问的是北大艺术系学生梁山鹰。他的问题是:“总统先生,很荣幸第一个提问。一如您在演讲中提到的,中两国人民应向前迈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增加
。我个人认为,自从中国开放改革以来,我们对
国的文化、历史、文学已有很多了解,对
国总统也知
得很多。我们还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但
国人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却似乎没有那么多。也许他们只通过一些描写文化大革命或农村生活的电影来看中国。所以我的问题是,
为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
国总统,阁下计划怎样加
我们两国人民的真正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