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狱,打四十廷杖,然后贬窜到距首都航空距离一千七百公里外的龙场驿(贵州修文),担任驿站站长(驿丞)。龙场在当时是一个荒凉的地方,人迹罕至,王守仁的前途一片沮丧和绝望。但就在那里,使他过去一直感到困扰的,理学家们何以言行不符的丑陋现象,豁然开朗地得到了解决方法。王守仁曾筑室阳明洞,研讨学问,人称阳明先生。他的学说被称为阳明学说,包括下列两个主题:
一致良知
二知行合一
致,即实行。良知,即心理上的自觉。王守仁的要求是,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实行这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仅仅自命为知道了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了,人性的败坏的主要原因在此,真正的知识离不开实践。
自从十二世纪朱熹利用白鹿洞书院讲学,以传播理学思想,讲学即成为高级知识分子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讲学跟学校不同,讲学是公元前五世纪孔丘式的(在西方,柏拉图也是采取这种方法,因而被称为柏拉图式的),纯以教师个人为主,没有肄业年限,也不限定授课的场所。这种讲学的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对自己的理论建立严谨的课程,教师只是随时随地的,想到那里,讲到那里。学生们固然可以追随教师数十年,但也可以只交谈几句话,即恍然大悟,满载而去。王守仁即用这种儒家学派的传统方法,传播他的学说。当一五一九年,朱宸濠亲王在南昌(江西南昌)叛变时,王守仁正担任江西省南部军区司令官(南赣巡抚),他率领大军,迅雷不及掩耳地进攻南昌,把朱宸濠擒获。即令在如此军事倥偬之际,他仍然讲学不辍,从各地投奔他的学生,跟他的卫士一样,他走到哪里,学生们跟到哪里。
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尤其当理学家发现这种指责大部分竟然都是真实时,更恼羞成怒,把王守仁形容为仅次于赢政大帝的第二号魔鬼。两派人物不久就排挤斗争,把自己纳入君子系统,把对方纳入小人系统,互相用恶言咒骂。
可是阳明学派思想比理学学派更近一步的接近佛教神秘主义的禅机,阳明学派的“良知”不是靠科学方法获得,而是跟得道的高僧一样,完全靠领悟获得。佛教中观音菩萨可以用一句话点破凡夫俗子的悟性,使他成为神仙,阳明学派更注意这个契机。而领悟是独占的,不能公开验正。于是,到了后来——王守仁逝世一百余年的下世纪(十七)中叶时,阳明学派遂走入空疏的幻境,一些堕落的阳明学家跟酒肉和尚一样,认为贪赃枉法,照样可以使自己成为圣人,引起理学家的反击,遂转衰落。
十三部小说
其次,我们叙述三部小说。
中国文学的发展,像一列车厢分明的火车,从纪元前五世纪的《诗经》,发展到纪元前四世纪的《楚辞》,再发展到纪元前二世纪的汉赋,然后发展到八世纪的唐诗,十一世纪的宋词,十三世纪的元曲。到了本世纪(十六),则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小说时代,有三部代表中国文学高度成就的长篇小说,先后出现。
三部小说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人说他是浙江杭州人,有人说他是山西太原人。有人说他是十四世纪人,有人说他是上世纪(十五)跟本世纪(十六)之间的人。我们不知道正确答案,只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