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四章第十一世纪(2/10)

三士大夫的乐园

促使这现象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士大夫对他的言论所负的责任太轻。唐王朝以前,官员的弹劾或检举,如果被认为失当,可能被免职或被死。宋王朝士大夫则没有这危险,他们所受的最大谴责,大多数不过贬官而已——贬首都开封,到地方政府担任州长(判某州·知州事)、副州长,或秘书长(通判)。

军事上主要目的在使将领们永远没有军权。枢密院即现代的国防,它的首长限定由文职人员担任,并且更一步,连战术单位的队首长,也改由文职人员担任,军队的战斗力,遂被伤害。

平民跃升到士大夫阶层,方式跟唐王朝相同,一是学校,一是考试,一是推荐。学校,我们以后再谈到它。考试制度到了宋王朝,才开始真正的严肃。唐王朝那浪漫戏剧化的场外易,渐被绝。考试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视,比唐王朝更甚。当士考试及格的那些级知识分,结队朝见皇帝,通过街市时,首都开封就好像疯狂了一样,万人空巷。当时便有人慨说:“纵使一位大将,于万里之外立功灭国,凯旋归来,所受的迎,也不过如此。”至于推荐,类似从前的九品中正,知识分群中的互相赞扬,也可以使人获得官职。在达到阶层之后,这互相赞扬和向皇帝表达这赞扬,就更为重要。宋王朝的士大夫特别容易结党,这是基本原因。

宋帝国的武装队分为两,一是称为“禁军”的国防军;一是称为“厢军”的地方团队。地方团队全是老弱残兵,分散各地,维持地方治安。国防军则是锐,全集中在首都开封。遇到战争,即由中央临时委派一位文职人员担任统帅(甚至由宦官担任统帅,却很少由将领担任统帅),率领征。而负责实际作战的将领,也于临时委派,他们虽然是职业军人,但对所统率的众,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时,统帅把军权,将领则调往别的单位,士兵返回营区。这样的好是,统帅跟将领不熟习,将领跟士兵不熟习,绝对不会发生陈桥式兵变。不过正因为如此,再多的队只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但不能担当大的攻击,连承受大的打击都困难。文官担任统帅,尤其是致命的有害制度。像澶渊之盟那一年,天雄战区(河北大名)司令官王钦若(当时官衔“参知政事判天雄军府兼都署河北转运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战区司令官兼总指挥兼河北省省长”),看到辽军从城下经过,吓得,唯有烧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在这情形之下,士气是如何形态。

于是,宋政府所有机关和所有官员,好像是七拼八凑走江湖的杂耍戏团,只求今天的演能够糊,便心满意足。在这情形下,没有人想到百年大计和长远谋略,而赵匡胤所希望的,恰恰也正是如此。

地方政府的情况,完全相同,各州不设正式州长(刺史·州牧),所有州长都是临时的,称之为“知州事”或“判某州”他们的本职都在中央,州长不过暂时兼任或暂时代理。即令他不是中央官员,有时也故意加上中央官员的官衔,表示地方职务只是暂兼暂代,随时都会被调走。

末帝国的立国神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过一日算一日,将就一天算一天。

义上是中书省的首长,事实上中书令只是一个级官衔,他只能在自己家里享受这个荣誉,不能去中书省行使他的首长职权。去中书省行使首长职权的人,即中书省的实际首长,则由尚书省副首长(右仆)(尚书省首长尚书令,同样也不能行使他的首长职权),兼任中书省副首长(侍郎),然后再代理中书省首长(尚书右仆兼中书侍郎判省事)。这太复杂了,我们姑且用现代机构,作一比喻。犹如教育长并不能过问教育的事,而由商业长兼任教育长,此一兼任的副长,再代理教育长,才是真正的教育长。

宋王朝的立国神,跟儒家学派的保守思想,像一样,合为一。宋王朝遂成为士大夫的理想乐园,对政府所赐给他们的那些恍恍惚惚的官位和不求步、不求效率的职务,都能非常的胜任愉快。但赵姓皇帝对士大夫仍不放心,为了加他们互相间的牵制,以防团结生变,特别鼓励弹劾和检举,仅监察机构,就设立两个,一是“御史台”一是“谏院”任务完全相同,以便一个被野心家纵时,另一个照样发生功能。而且除了监察机构的官员,如御史和谏议大夫外,其他任何级官员,同样都可以随时向皇帝提意见,或随时对宰相以下提抨击。这对于以写文章为主要学问的士大夫,诚是一个好制度,使他们舞文墨的英雄伎俩。有了用武之地。他们随时随地都会对任何步改革和他们所不知的事,发反对的言论。目的并不在于把自己的意见付诸实行,只是希望他的文章能在皇帝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于是,再小再无聊的事,都会引起激烈争论。

宋王朝社会异于唐王朝社会的是,门第世家消灭。在第九第十世纪,唐王朝末期和小分裂时代,那些跟盗匪没有区别的所谓政府军队和将领,往往屠杀门第世家,以夺取他们的财产,尊贵的门第已失去有效的保护。同时,长期劳力缺乏,土地不能生产足够的粮以供养大批寄生分,尊贵的世家也不得不被迫星散。宋政府对封爵贵族,防范同样严格,亲王、驸,都没有实权。所以国家统治阶层,几乎全由寒门士大夫充当。社会结构的纵剖面,有如下表所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