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暴》里没有宏大场面,这个中文译名远不如其原意“别人的生活”那样更能为我们展示该片的内涵。“别人的生活”在这里至少有两层义:其一是对他人生活的闯
;其二是没有自己的生活。
在“线民政治”大行其的八十年代,告密成了东德居民的日常生活。此时,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老大哥在看着你”还有来自社会的“老大妈在看着你”不幸的是,社会的分崩离析还
现在“老婆(公)在看着你”关于这一
,《窃听风暴》的男主角饰演者穆赫可谓
同
受。他的妻
简妮·
光满地。一个平常的日
,魏斯勒在一家书店橱窗里发现德雷曼
版的新书《好人奏鸣曲》。翻开书,扉页上写着“献给窃听人员XX/7”原来,对自己获救百思不得其解的德雷曼通过已经公开的窃听纪录了解到当年在暗中保护他的“XX/7”正是魏斯勒。
一九八四
中的关键证——
打字机。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魏斯勒赶在其他史塔西人员到来前取走了打字机,挽救了德雷曼。
魏斯勒为自己的“窃听失败”付了代价,原本仕途光明的他被降职,成为了史塔西内
理邮件安全的底层人员。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后,魏斯勒成为一个普通的发信工。
不同的是,文艺长是为了私
侵占他人的生活,而魏斯勒则更像是
于“公心”抛弃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作为一个为党国尽忠的“老光
”魏斯勒废寝忘
,把自己的大
分时间都放在了监视与审讯之上,简而言之,用于
扰别人的生活方面,而他自己的私人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事实上,正是无数像魏斯勒这样的人贡献自己的生活,才使乌诺那样的大人
可以为所
为。
《窃听风暴》的故事从1984年开始叙述,显然不是一简单的巧合。六十年前,天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经在其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一九八四》里为世人虚拟或者预言了一个“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恐怖世界。
影片有着一个意味长的结尾。魏斯勒买下了这本书。当店员问他是否需要包装送人时,魏斯勒说:“不,这是送给我自己的。”《好人奏鸣曲》让两位不曾谋面的德国好人有了一
心照不宣的默契。德雷曼因之表达了自己对魏斯勒的
激之情,而魏斯勒也把这本书送给了自己,作为对自己拥有良知和生活的奖赏。
别人的生活
如上所述,文艺长利用职权,恐吓作家,并且胁迫作家的妻
与其保持每周一次的约会,是对作家夫妇生活的闯
。这
闯
同样表现在魏斯勒对作家家
生活所
行二十四小时监听与监视。在没有宪政保障的国家,平民的茅屋被当权者视为监舍,他们可以像狱卒一样随时
,
其名曰执行公务。
今天,我们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公权力当在私宅的门槛前止步。然而,在“暴力战胜了思想,人们战胜了人类”的时代,在政治压倒一切的一九八四年,像魏斯勒这样的敬业者却以监视和审讯“危险人
”为荣。他们相信,任何人都可能背叛自己的国家,因此任何对政府的不信任都可以成为一个人被捕的理由。当人们被迫在政治的泥沼中求生,生活本是件奢侈的事情。
奥威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靠“双语思想”与“新词”行极权统治的国度。和威斯勒所服务的斯塔西一样,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同样为“真理
”卖命。在这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
役”、“无知即力量”每个人都被监视,每个人的权利都是
于没收的状态。显而易见,这
“双语思想”在当年的东德同样有所表现:一方面政府不遗余力地向民众宣扬民主德国是世界上最
好的国家;另一方面又视国民为潜在的“国家公敌”必须接受监控。为此,东德设立了“史塔西”这个全世界最
大的情报机构,为东德1800万人
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也就是说,每三个东德人里面便有一个被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