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如果因为其中一个钟指了九三十五分,经过一段时间后,另一个钟也指到九
三十五分,最后得
结论说其中一个钟在模仿另一个钟,这
说法更是愚蠢至极。
伊本·阿拉比这位写了两百多本神秘书籍的作家,在科尔多瓦参加阿威罗伊葬礼的前一年,于洛哥写下了一本书,灵
起源于一个故事(梦境),内容是穆罕默德被带到耶路撒冷后,如何踩着一座梯
(阿拉伯文称为“米拉区”)登上天,从那里,他很仔细地看了一
天堂和地狱,就像前面提到的《夜行》篇所叙述的。现在,让我们仔细评判伊本·阿拉比的描述:在他的引领下巡行七重天、他的所见所闻、他与众先知们聚谈的内容。再考虑到当年他写作这本书时,年届三十三岁(1198年)。若是从这几
就得
结论,说他书中的
梦女孩妮赞是“真的”而但丁笔下的贝阿特丽采是“假的”;或者伊本·阿拉比是“对的”而但丁是“错的”;或者《夜行》篇是“正确的”而《神曲》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说法,正是我所谓第一
愚昧的一个例
。
只因为是用法文写成的,就把这描绘它的形貌的独特作品,摒除于我国文学之外,这是既错误又可惜的,就好像指责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小说《卡拉
佐夫兄弟》中“审判长”这一段,是剽窃自那一篇微薄的论文——这
说法虽然令人难堪,但是在某些东方背景的
版
如《仪式的源泉》或《伟大的东方》中,的确曾被人提及。许多人吵闹不休地讨论究竟西方从东方偷了些什么,或是东方从西方偷了什么,关于这一类主题,总会让我再度兴起一个想法:如果这个我们称之为世界的梦之国境是一栋房
的话,那我们则像个梦游者,迷失在其中。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不同的时钟,挂在屋
里各个房间的墙
上。茫然迷失的我们,盼望能凭借时钟来定
自己的所在。现在来看看:
形容为脖
的鞑迦尔,在尼萨梅丁教长于伊斯坦布尔
白日梦写下的《独一真主书》中,还有一对红
和沉重的
躯。我还在
菜鸟记者的那几年,有一份名叫《
影戏》的幽默小报在内地广为
行,报上连载了一篇以一名骁勇善战的土耳其军人为主角的
情漫画,故事中的鞑迦尔被画成脸缺嘴歪。这位在战斗中使尽
招耍
我方军人、与君士坦丁堡众佳丽翻云覆雨、至今尚未被打败的鞑迦尔,有一个宽额
,大鼻
,没有胡
(符合我不时提醒
画者的建议)。相对于激起我们鲜明想像力的鞑迦尔,我们却惟有一位作家费瑞·凯末尔医生,能够以拟人化方式呈现人们企盼已久的无上荣耀救世主。他用法文写下《大帕夏》,然而此书到了1870年却也只能在
黎
版,关于这一
,有些人认为是我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2。如果要说房间里的一个时钟比另一个快了五个小时,这么说也很愚蠢。因为,依循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说前面的时钟比后面那个慢了七个小时。
1。如果要说在梦境之屋的房间里,某一个滴答作响的时钟是正确的,而另一个是错误的,这么说很愚蠢。
安达卢西亚的哲人伊本·图飞尔在11世纪时,写了《自修的哲人》一书,内容讲述一个孩童被遗弃在一座荒岛,他在岛上住了好几年,慢慢地学会尊崇自然、景仰那哺育他的母鹿、海洋、死亡、天空以及“神圣真理”如果把这本书和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记》相比,然后说前者“早了”后者六百年,或者说因为后者对于工
及
品的描述更为详细,所以伊本·图飞尔“晚了”笛福六百年,这两个结论,都是第二
愚昧的例
。
可敬的非利尤丁大师,穆斯塔法三世统治期间的一位伊斯兰教长,在听到一位无遮拦的朋友说了一句鲁莽失礼的话之后,突然受到启发(那位朋友在某个星期五晚上来教长家拜访,看见他的书房里有一张
的写字台,不禁说
:“尊贵的先生,你的书桌看起来就好像你的脑袋一样,
七八糟啊。”),于是在1761年3月提笔写下一首双韵长诗,其中用了许多关于他的脑袋和写字台的比喻,以证明两者中的每样东西都是井然有序。他在诗中提
了一个观
,认为我们的脑袋也有十二个
分——就好像那
巧的亚
尼亚制写字台,有两个小柜、四个架
和十二个
屉——以便让我们置放时间、空间、数字、文件,以及我们今日称为“因果”、“存在”和“必然
”的各
零星杂
。而在他二十年后,康德才把纯粹理
分类成十二个范畴。如果我们就因此推论说,德国人把土耳其人的概念据为己有,那么此
说法,正是第三
愚昧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