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9924玩wu也可养志(2/2)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失去是一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世太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取,但是,内心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分超脱。有了这一分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也许是。近年来,我的生活中接连遭到惨重的失去,相比之下,丢辆自行车真是不足挂齿。生活的劫难似乎使我悟了一个理:人生在世,必须习惯于失去。

门时发现,搁在楼里的那辆新自行车不翼而飞了。两年之中,这已是第三辆。我一面为世风摇,一面又到内心比前两次失窃时要平静得多。

由丢车引发这么多议论,可见还不是太不在乎。如果有人嘲笑我阿Q神,我乐意承认。试想,对于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去,小至破财,大至死亡,没有一阿Q神行吗?由社会的光看,盗窃是一不义,我们理应与之作力所能及的斗争,而不该摆一副哲人的姿态容忍姑息。可是,倘若社会上有更多的人了悟人生理,世风是否会好一些呢?那么,这也许正是我对不义所作的一力所能及的斗争吧。

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莫非是习惯了?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地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而不执著于一切外之,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园。”愿他的梦想不落空。如果落空了呢?那就愿台静农先生们在自己心中为自己保留一个后园,一个可以在那里沉思遐想的后园,一小片乡愁萦绕的神故土。

一般来说,人的天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玩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情、偶和孩,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