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大哲内心多半充斥一
张的危机
,这原是时代危机的反映。罗素对这类哲人不抱好
,例如,对于尼采、弗洛伊德均有微词。一个哲学家在病态的时代居然能保持心理平衡,我就不免要怀疑他的真诚。不过,罗素也许是个例外。
自豪我赞成。一个民族,一个人,终归是活比呆好,富比穷好。据我看,文化人中凡有经商之兴趣和能力的,都不妨去经商,这对自己对国家都有益
,对文化也决不会有什么损害。说到底,普及和提
文化是需要金钱支持的,创造文化则并不需要太多的人。
“这算不了什么,我还要盖别墅。我们知识分
应该腰缠万贯。”他说,
气中兼
自豪和共勉的意味。
在我看来,无论安心治学,还是勇敢从商,都是值得赞许的。我独不解的是有一
人,看见别人弃学经商便愤愤不平,痛斥世
人心;自己尽
还
着学问,却仿佛受了天大委屈。从他的愤懑和委屈,可见
学问并不符合他的天
。那么,何必
一副只
为文化殉难的悲剧面孔呢?
共勉却不敢。我有自知之明,知
我非其材。我对经商既无兴趣,也无能力。我认定我去经商必定如燕人学步,两
落空,一事无成。我的天
——至少由习惯造成的第二天
——使我活不起来,从而也富不起来,只宜继续
一个书呆
和穷书生。一个人不该违背或怨恨自己的天
,我的心是平静的。
到南方走一趟,
到那里是一个很不同的世界。一是活,似乎
都有机会,人人在抓机会,显得生气
。二是富,千万富翁时有所闻,小康之家比比皆是。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
现代西方人最大的病痛来自基督教信仰的崩溃,使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
基。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但罗素一面
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堕
病态的悲观或亢奋。他相信人生一切
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
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以一
忍的观
,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
,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
到一
骄傲”罗素极其珍视
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
,不是柏拉图式的
象的
,而是“以动
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
,尤其是
。不过,他主张
要受理
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
尚的生活是受
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
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
者相
靠本能,与所恨者相
靠理智。也许我们可以引申一句:对待
乐靠本能,对待不幸靠理智。在
的问题上,罗素是现代西方最早提倡
自由的思想家之一,不过浅薄者对他的观
颇多误解。他固然主张婚姻、
情、
三者可以相对分开,但是他对三者的评价是有
低之分的。在他看来,第一,
情
于单纯的
行为,没有
的
行为是没有价值的;第二“经历了多年考验,而且又有许多
切
受的伴侣生活”
于一时的迷恋和钟情,因为它包
着后者所不
有的丰富内容。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假定每一个正常的异
都是
行为的可能对象,但事实上必有选择。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假定每一个中意的异
都是
情的可能对象,但事实上必有舍弃。
烈而持久的情侣之间有无数珍贵的共同记忆,使他们不肯轻易为了新的
情冒险而将它们损害。
在广州时,拜访一位相识的大学教师。踏
他的家门,我惊住了,宽敞的大厅,
的浮雕,考究的家
,在我
里不啻是一座
殿。
谈中知
,他办了一家公司。
几乎所有现代大哲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
上罗素倒不是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
与科学,
是第一位的。科学离开
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
质财富的增
。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
的最危险的敌人是工作即
德的信念,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
。这
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
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
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
,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
味。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
的结合中便能生
智慧。确实,在匆忙的现代生活的急
冲击下,能够恬然沉思和温柔
人的心灵愈来愈稀少了。如果说尼采式的
哲人曾对此发
震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
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
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
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