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指示着瞬息,但什么能指示永恒呢?”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自己偷偷写起了日记。一开始的日记极幼稚,只是写些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之类。我仿佛本能地意识到那好滋味容易消逝,于是想用文字把它留住。年岁渐大,我用文字留住了许多好滋味:,友谊,孤独,
乐,痛苦…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劫难中,我烧掉了全
日记。后来我才知
此举的严重
,为我的过去岁月的真正死亡痛哭不止。但是,写作的习惯延续下来了。我不断把自己最好的
分转移到我的文字中去,到最后,罗
不在罗
了,我藉此逃脱了时光的
逝。
一
诗人承担着悲壮的使命:把瞬间变成永恒,在时间之中摆脱时间。
谁能生活在时间之外,真正拥有永恒呢?
五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这普鲁斯特式幸福的机缘,在此机缘
发下,我们会产生一
对某样东西似曾相识又若有所失的
觉。但是,很少有人像普鲁斯特那样抓住这
机缘,促使韶光重现。我们总是生活在
前,忙碌着外在的事务。我们的日
是断裂的,缺乏内在的连续
。逝去的岁月如同一张张未经显影的底片,杂
堆积在暗室里。它们仍在那里,但和我们永远失去了它们又有什么区别?
孩和上帝。
孩不在乎时光
逝。在孩
里,岁月是无穷无尽的。童年之所以令人怀念,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曾经一度拥有永恒。可是,孩
会长大,我们终将失去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在我们明白自己必将死去的那一天结束的。自从失去了童年,我们也就失去了永恒。
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和忧愁,
觉和心情,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四
“不介”并非袖手旁观“自主”并非中立。卡夫卡也好,昆德拉也好,他们的作品即使在政治的层面上也是富于批判意义的。但是,他们始终站得比政治更
,能够超越政治的层面而达于哲学的层面。如同昆德拉自己所说,在他的小说中,历史本
是被当作存在境况而给予理解和分析的。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治批判也就
有了超
政治的人生思考的意义。
昆德拉最欣赏的现代作家是卡夫卡。当评论家们纷纷把卡夫卡小说解释为一批评资本主义异化的政治寓言的时候,昆德拉却赞扬它们是“小说的彻底自主
的
样板”指
其意义恰恰在于它们的“不介
”即在所有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面前保持完全的自主。
从那以后,我所知的唯一的永恒便是我死后时间的无限绵延,我的永恒的不存在。
度政治化的环境对于人的思考力
有一
威慑作用,一个人哪怕他是笛卡尔,在
历其境时恐怕也难以怡然从事“形而上学的沉思”面对血与火的事实,那
对于宇宙和生命意义的“终极关切”未
现在,随着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中译本的版,我祝愿他能重获一位智者应得的宁静。
诗人之为诗人,就在于他对时光的逝比一般人更加
,诗便是他为逃脱这
逝自筑的避难所。摆脱时间有三
方式:活在回忆中,把过去永恒化;活在当下的激情中,把现在永恒化;活在期待中,把未来永恒化。然而,想象中的永恒并不能阻止事实上的时光
逝。所以,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当下的激情混合着狂喜和绝望。难怪一个最乐观的诗人也如此喊
:
如同一切“文化”一样,所谓“昆德拉
”也是以误解为前提的。人们把
看成了主角,误以为
前正在上演的是一
政治剧,于是这位移居
黎的捷克作家便被当作一个持不同政见的文学英雄受到了
迎或者警惕。
还有上帝呢?我多么愿意和圣奥古斯丁一起歌颂上帝:“你的岁月无往无来,永是现在,我们的昨天和明天都在你的今天之中过去和到来。”我多么希望世上真有一面永恒的镜,其中映照着被时间劫走的我的一切珍宝,包括我的生命。可是,我知
,上帝也只是诗人的一个避难所!
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时间带走了一切。逝去的年华,我们最珍贵的童年和青岁月,我们必定以某
方式把它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了。我们遗忘了藏宝的地
,但必定有这么一个地方,否则我们不会这样苦苦地追寻。或者说,有一间心灵的密室,其中藏着我们过去的全
珍宝,只是我们竭尽全力也回想不起开锁的密码了。然而,可能会有一次纯属偶然,我们漫不经心地碰对了这密码,于是密室开启,我们重新置
于从前的岁月。
仍是想象中的,可是,在一个已经失去童年而又不相信上帝的人,此外还能怎样呢?
当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一块泡过茶
的玛德莱娜小
心,突然
觉到一
奇特的快
和震颤的时候,便是碰对了密码。一
当下的
觉,也许是一
滋味,一阵气息,一个旋律,石板上的一片
光,与早已遗忘的那个
觉巧合,因而混合
了和这
觉联结在一起的昔日的心境,于是昔日的生活情景便从这心境中涌现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