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康德胡sai尔和职称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康德、胡sai尔和职称

我正在啃胡sai尔的那些以晦涩著称的著作。哲学圈子里的人都知dao,胡sai尔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作为现代现象学之父,他开创了一个半分天下、影响shen广的哲学运动。可是,人们大约很难想到,这位大哲学家在五十七岁前一直是一个没有职称的人,在哥廷gen大学当了十六年编外讲师。而在此期间,他的两bu最重要的著作,《逻辑研究》和《观念》第一卷,事实上都已经问世了。

有趣的是,德国另一位大哲学家,近现代哲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康德,也是一个长期评不上职称的倒霉dan,直到四十七岁才当上哥尼斯堡大学的正式教授。在此之前,尽guan他在学界早已声誉卓著,无奈只是“墙内开hua墙外香”教授空缺总也lun不上他。

这两位哲学家并非超脱得对这zhong遭遇毫不介意的。康德屡屡向当局递jiao申请,力陈自己的学术专长、经济拮据状况、最后是那一把年纪,以表白他的迫切心情。当哥廷gen大学否决胡sai尔的教授任命时,这位正埋tou于寻求哲学的严格科学xing的哲学家一度shengan屈辱,这zhong心境和他在学术上的困惑掺和在一起,竟至于使他怀疑起自己zuo哲学家的能力了。

一个小小的疑问:且不说像斯宾诺莎这样靠磨镜片谋生的贫穷哲人,他的命运是太特殊了,只说在大学这样的学术圣地,为什么学术职称和真实的学术成就之间也会chu现如此ju大的偏差?假设我是康德或胡sai尔的同时代人,某日与其中一位邂逅,问dao:“您写了这么重要的著作,怎么连一个教授也当不上?”他会如何回答?我想他也许会说:“正因为这些著作太重要了,我必须全力以赴,所以没有多余jing1力去争取当教授了。”胡sai尔的确这样说了,在一封信中,他分析自己之所以一直是个编外讲师的原因说,这是因为他chu于jin迫的必然xing自己选择自己的课题,走自己的dao路,而不屑费神于主题以外的事情,讨好有影响的人wu。也许,在任何时代,从事jing1神创造的人都面临着这个选择:是追求jing1神创造本shen的成功,还是追求社会功利方面的成功?前者的判官是良知和历史,后者的判官是时尚和权力。在某些幸运的场合,两者会chu现一定程度的一致,时尚和权力会向已获得显著成就的jing1神创造者颁发证书。但是,在多数场合,两者往往偏离甚至背dao而驰,因为它们毕竟是xing质不同的两件事,需要hua费不同的功夫。即使真实的业绩受到足够的重视,决定升迁的还有观点异同、人缘、自我推销的干劲和技巧等其他因素,而总是有人不愿意在这些方面浪费宝贵的生命的。

以我们后人的yan光看,对于康德、胡sai尔来说,职称实在是太微不足dao的小事,丝毫无损于他们在哲学史上的伟人地位。就像在莫里哀死后,法兰西学院在提到这位终生未获院士称号的大文豪时怀着自责的心情所说的:“他的荣誉中什么都不缺少,是我们的荣誉中有欠缺。“然而,康德、胡sai尔似乎有点看不开,那默想着tou上的星空和心中的dao德律的智慧tou脑,有时不免为虚名的角逐而烦躁,那探寻着真理的本源的min锐yan光,有时不免因shen份的卑微而暗淡。我不禁想对他们说:如此旷世大哲,何必、何苦、何至于在乎许多平庸之辈也可轻易得到的教授称号?转念一想,伟人活着时也是普通人,不该求全责备。德国的哲学家多是地dao的书斋学者,康德、胡sai尔并不例外。既然在大学里教书,学术职称几乎是他们惟一的世俗利益,有所牵挂也在情理之中。何况目睹周围远比自己逊se的人一个个捷足先登,他们心中有委屈,更属难免。相比之下,法国人潇洒多了。萨特的职称只是中学教师,他拒zuo大学教授,拒领诺贝尔奖金,视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富贵如粪土。不过,他的舞台不是在学院,而是在社会,直接面向大众。与他在大众中的辉煌声誉相比,职称当然不算什么东西。人毕竟难以完全免俗,这是无可厚非的吧。

可是,小事终究是小事,包括职称,包括在学术界、在社会上、在历史上的名声地位。什么是大事呢?依我之见,惟一的大事是把自己真正喜huanzuo的事zuo好。

199412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