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每天从正谊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当时只有十三四岁,力旺盛到超过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
下课后,还不赶
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虽然
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
瘾”饱一饱
福。
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从来不想争上游,实际上却从未沦为下游。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当时,济南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冯鹏展先生,老家广东,寓北方。英文
平很
,白天在几个中学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创办的尚实英文学社授课。他住在
察司街南
一座两
院的大房
里,学社就设在前院几间屋
里,另外还请了两位教员,一位是陈鹤巢先生,一位是纽威如先生,白天都有工作,晚上7时~9时来学社上课。当时正
行diagram(图解)式的英文教学法,我们学习英文也使用这
方法,觉得颇为新鲜。学社每月收学费大洋三元,学生有几十人之多。我大概在这里学习了两三年,收获相信是有的。
但是,叔父对我的要求却是很严格的。正谊有一位教年级国文的教员,叫徐(或许)什么斋,对古文很有造诣。他在课余办了一个讲习班,专讲《左传》、《战国策》、《史记》一类的古籍,每月收几块钱的学费,学习时间是在下午4
下课以后。叔父要我也报了名。每天正课完毕以后,再上一两个小时的课,学习上面说的那一些古代典籍,现在已经记不清楚,究竟学习了多长的时间,好像时间不是太长。有多少收获,也说不清楚了。
我告别了我青少年时期的一个颇为值得怀念的阶段,更上一层楼,走上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当年我15岁,时间是1926年。
叔父显然认为,这样对我的学习压力还不够大,必须再加码。他亲自为我选了一些篇古文,讲宋明理学的居多,亲手用
笔正楷抄成一本书,名之曰《课侄选文》,有空闲时,亲
给我讲授,他坐,我站,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要说我真
兴趣,那是谎话。这些文章对我来说,远远比不上叔父称之为“闲书”的那一批《彭公案》、《济公传》等等有趣。我往往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偷看这些书。
一只夹,把苇秆夹住,任升提面,决不放松。钓青蛙也极容易,只需把
衣服用的针敲弯,抓一只苍蝇,穿在上面,向着蹲坐在荷叶上的青蛙,来回抖动,青蛙
一起,
起来猛吞针上的苍蝇,立即被我生擒活捉。我沉湎于这
游戏,其乐
。至于考个甲等、乙等,则于我如浮云“
他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