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听到指挥官这么说,米诺夫厉声道。
“我国政府是绝不可能会做出这种事情的!”
虽然俄国人一向都以蛮不讲理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是米诺夫相信,除非俄国的顶头波ss都疯了,不然的话,他们是绝对不可能会干出这种事情的。
何况,这次的时空之门,俄国也投入了不少,自然就更不可能做出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了。
毕竟,这么做可是要成为世界公敌的。
听到米诺夫那么说,那个指挥官摇了摇头后开口道。
“并不是贵国政府这么做的,而是…”
“而是?”
“而是一个不知名的势力。事实上就连贵国政府,在事先也不知道贵国境内居然藏了这么多的导弹。”
这么说的时候,那个指挥官的心底也对俄国政府产生了某种轻视。
毕竟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会允许其他势力在自己的国内藏了这么多东西,毕竟这可不是枪支什么的,而是拥有巨大杀伤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不过他也知道,现在并不是表露这些的时候,至少在米诺夫还在现场的时候不能这么做,所以他表面上到是什么也没有表露出来。
“那现在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
指挥官苦笑了一下。
拦截弹道导弹,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不是这样。世界各国也不会经常进行实验了。毕竟那可是保命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等到核武器失去了效用,那么除非有另外一种东西能够替代核武器。不然的话。世界大战也就不远了。
毕竟人类的和平。基本上都是被人类所憎恨的核武器保护着。
只有在恐怖的互相毁灭下,才能一直保证几个大国间没有爆发直接的冲突。
相互确保摧毁战略是美国核战略的一种,灵活反应战略的组成部分。它指美苏双方均拥有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即在对方首先实施核打击后,己方仍能生存下来,并具备完全摧毁对方的核报复能力。因此,任何一方发动核袭击,肯定会遭到报复性回击。只要保持这种“稳定的恐怖和平”就可威慑双方都不敢发动战略核袭击,避免核战争,否则美苏双方就有可能同归于尽。
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此建立核威慑。该战略由美国国防部长r。s。麦克纳马拉于1964年提出。在核打击目标方面,他主张侧重打击城市目标,在报复打击中把对方城市全部摧毁,以此相威胁,使对方不敢对美国发动核突击。在核力量规模方面,他认为,美国只要具有消灭苏联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人口和摧毁其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核力量,即可达到确保摧毁的要求。
根据美苏两国人口分布和工业布局情况,麦克纳马拉提出40亿吨当量的核爆炸力是达到这一要求的峰值。据此,他为美国设计了一支“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 其规模包括:1000枚“民兵”式弹道导弹,54枚“大力神”ii型弹道导弹,656枚潜射导弹和534架b-52型战略轰炸机。在美国,该战略不仅在60年代发挥了作用,而且在美苏冷战关系结束之前一直是起着实际作用的核战略理论之一。
——————
虽说各国都有拦截弹道导弹的手段,但是都不是很成熟,至少面对大规模的袭击还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然后,就算成熟了,格陵兰岛显然也不是一个重点的打击目标,拦截用的装备自然也不会被放置在这里,就算是基地建造的阶段,世界政府也没有想过会有人用弹道导弹袭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