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的文化是风雪月的文化,是男人书写的关于女人的文化,真有
稽。女人被他们轻贱,总是不许登大雅之堂。然而千千万万的士人失落,沉溺,又不甘沉溺,最终的桃源归宿竟多是女人的怀抱。自以为承担天下的男人,到最后,竟惟有在女人
才被承担。
少游才,苏东坡素来
重他。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苏门四学士中东坡最善少游。”民间有东坡将小妹许
给秦观的传说,又说“苏小妹三难新郎”当真是绘影绘形。我心底真是希望有苏小妹这样的妙人,喜
这样的平等。也多亏得有少游,因为有他这样的俊俏才
,老百姓才附会
这么一个才学气度不让文君的苏小妹。
驿寄梅,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
下潇湘去?
他骨里是
静安先生是从词的意境气象上说;从人情和个人的偏好上来讲,我更赞成苏轼的品位,没那么多词学教条,我只看到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我也这样至情不掩的
瞻,他疼惜少游,已经不只是
才,更是
他这个人,将他视为
侄至亲。亲人之间,才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伤。
何况,是一回事,
又是另一回事;得到
女的
往往比得到妻
的
更难。因为后者方心无旁骛,前者却已阅尽千帆。对男人而言,这个游戏本
就充满挑逗和刺激
。即使如此,也不妨碍人和人,在天地的某个角落,邂逅一段刻骨铭心的情
。
我心底透的意象里,少游这个人,应是青衫磊落,茕然独立于
廊下,抬
望着楼上的
人,脸上有
光
影的文弱男
,有着暗雅如兰的忧伤。那
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他的。
很早的先贤就明白“情似
火”的
理。大禹治
亦告诉人:疏而堵之,不如疏而导之。不过少年时代禁
是为了教
成才,这
严苛,成年以后便逐步放宽松。随着年岁渐长,少年时代的禁情锢
往往换来成年之后的放
不羁,
院成了最自由放松的社
场所。
院的旗幡上直截了当地写着,有钱就可以过夜。
女是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女人。她们往往有才有貌又擅风情,尤其是那些女中
魁。借用制度经济学的术语,这是
易成本最
的
易。
这阕词,王国维极赞他“可堪孤馆闭寒,杜鹃声里斜
暮”两句,认为气象可与《诗经》的“风雨如晦,
鸣不已”屈原的“楚辞·九章·涉江”和王绩的《野望》相并举。东坡则喜
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
下潇湘去?”秦观死后,东坡把这首词题在屏风上,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
声里斜暮。
北宋的那个暮寒的天,少游在一次次贬谪中淡漠了功名,他选择
连青楼。从杜牧到柳永到秦观“拟把疏狂图一醉,赢得青楼薄幸名”或许真是失意才
惯有的落寞疏狂。
中国传统恋方式的
仄寡淡,使得需要相
一生的男女往往在揭开红盖
的那一霎才看清对方的相貌。偶有思凡的,偷偷先去窥看,还不能被对方得知,那是不恭敬且轻佻的。婚姻麻木不仁,选中了不可轻易更替。妻
因此往往是乏味的。
以东坡对少游的情来看,如果他真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妹妹,他一定会将她嫁给秦观。可惜没有,因此少游没有机会娶苏小妹。那只是
好的涟漪。大约是老百姓看苏氏父
皆是人中俊杰,怕他们好
开的寂寞,因此要敷衍
一个苏小妹,来帮衬
人生百世的轻喜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