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需等到风住尘香已尽,才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清月朗,
好月圆。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赵明诚读了,心中亦起眷眷之意,把那登山访古的心思,减去一大半;人还未走,心已归家。
无论你在哪里,待走完沧桑人世,我们终会相聚。浮狼
的人生,哪那么容易就断了呢?
原来,是为了看她会不会被尘世的惊涛骇狼湮灭,家破人亡的哀痛会不会将她摧毁;浮生浮世,她最后会不会节而
。毕竟上下千年的岁月,这样
的女文人,除了易安,再没有第二个了。
满地黄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啊!今早容颜老于昨日,人每天会有改变,草一夜风雨,岂有个一样的
理?是俗人看不
来罢了。
自飘零
自
。一
相思,两
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却上心
。
我们看《声声慢》,才知她是如何凄苦地度日——
的那个时代,这应是可以原谅的吧?易安需要一段平等丰满的
情,来释放她的才华和
丽,需要一个温和尊重的男人来
护她,赵明诚是最合格的丈夫。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丫鬟答:依旧是一样的。
她摇笑
:知否?知否?应是绿
红瘦。
这便是那有名的“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醉》的来历了。赵明诚心折夫人才学,更敬她几分。因为家世和夫妻恩
的关系,李清照大约没有受到太多礼教的压制。她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
藕
。”活脱脱的酒醉少女的酣态。湖上泛舟赏荷,佐以清酒,有襄儿
金钗当酒的豪气,更有湘云醉卧芍药荫的憨然妩媚,叫人看了
喜。
英雄人,原也是想着迎合时代的,只是迎合不上,必要饱经忧患。
她熬住了。虽然,丈夫故去,亲人离散;虽然,国破山河破,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毕竟是熬住了。而且,任是自
这样潦倒,仍念念不忘国恨。别人元宵佳节赏灯时,她一面怀念追忆昔日的风光,一面又不由得因这末世里的繁华而大起悲意。因这浮华实在是人们沉溺不醒的明证。她写下《永遇乐·元宵》。一个女
,静夜沉
,忧国忧民之思比男
还
切三分。
里尔克说,是最难的事。上帝到底嫉妒了。在他们成亲二十六年之后,建炎三年,赵明诚死在去建康赴任的路上。失去了挚
的丈夫,那也是李清照后半生
离颠沛的开始。
又一年重九,赵明诚在外。李清照填了一阕词,寄给赵明诚。赵明诚接到这阕词后,闭门数日,穷三天三夜之力,填了五十阕,把妻的那一阕也抄杂在里面,也不写清作者,拿去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诵再三,以为有三句最佳:“莫
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
瘦。”赵明诚大乐,言
:“我夫人才学果然胜我百倍。自此后,我是服了。”
一年秋天,落木萧萧,赵明诚要携友外,李清照在一方锦帕上写下一阕《一剪梅》词,为丈夫送别——
“绛绡薄,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帱枕簟凉。”(《采桑
》)“绣幕芙蓉一笑间,斜偎宝鸭依香腮,
波才动被人猜。”(《浣溪纱》)这样的香词丽句,写满了薛涛笺,犹不能说足她的幸福。
我不知老天为什么要折磨这个女人,给了她绝世的才华,给了她一个
好的开始,却又忍心给了她一个“国破家何在”的凄凉收场。
她是太富有情趣,有太明洁的
睛,观
心。某日一夜风雨后,她晨妆梳罢,闲问丫鬟一句:昨夜急雨一场,不知
园里的
怎样了?
我不服。难就是为了让易安词再添一
沉郁雄浑之气,添一
忧时忧民的慨伤,就一定要这个女人,随着小朝廷南渡,在人世间颠沛
离,孤独终老?如果是真的,那老天真是残酷。
她的前半生,是大喜了。如果能这样一生平顺,不经忧患,真是好啊!不是每个人都要去经历忧患,人世苦,其实是越少人经历越好。更多人,本就想,也就该享受安逸。不然要那天下太平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