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对于小说,我相信还是要老老实实把一个故事讲好,用最好的语言写一个故事,是故事使我成为一个小说家。我在讲故事的同时,如果能对中文书写有一贡献,那就最好了,写个故事是我写作简单而朴实的初衷。所以,我也是个不长
的作家,永远成不了学者型作家,永远
于说书人的状态。写小说首先要愉悦自己,不能先折磨自己。
严歌苓:在北,写作的中国人大
分是女人。我经常开玩笑说,在北
写作的中国人都是妇联的,我想这可能跟女人的丈夫都去赚钱养家了,女人衣
无忧有关。
选择了寄居,也已无法摆脱寄居。但这样一游离,对写作不啻是一
好的状态。“寄居让你走向内心,也有大量的时间丰富内心。”严歌苓说。
严歌苓:在写作之前,我对上海地理、犹太史、上海当年的犹太人聚居地等,都了相当多的研究和准备。我姑姑和爸爸都是老上海人,我也常常向他们咨询。我会问我姑姑,当时的舞厅什么样
?当时女人拿什么样的包,涂什么香?哪一家发廊比较好?这些都很重要。
对话
早报:故事、可读
可能是你小说最大的特
,现在能写好故事的作家不多。
份焦虑——在这个全球化的世代,没有多少人,特别是成功人士愿意承认这
。“30岁才来到
国,那时我的人格已经成熟,英语也从零开始。直到现在,我讲话、听,都比他们慢一格。别人可能没
觉到,但我自己心里有数。这就是一
病态。”严歌苓说。
早报:在北写作的中国女
多么?
英文向餐厅服务生解释我们的要求,向王安忆建议不要吃希腊沙律因为里面有难闻的咸臭鱼。但“我现在还是在寄居。”她说。“真的吗?”我疑惑不解地质疑。“真的还是寄居。”她的语气带着孩般的辩解。
而她最奇特的寄居生活可能是2004年随丈夫来到尼日利亚。“这是我人生的转折之一。在那里,
七八糟的事情什么都没有了,每天的生活都很单纯。”写作成了严歌苓每天最快乐的事情。“我每天写4个小说,一天还是那么漫长。”在那里,她连续写
了《第九个寡妇》和《一个女人的史诗》等作品。在这之前,严歌苓的作品大都很少涉及历史,特别是194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而这之后,她的四
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和《寄居者》都与苦难的历史有关。“在那样一个直面苦难的环境里,你会觉得现实的苦难和小说想表达的苦难是吻合的,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写作是自我
的方式。”
“我到了大陆依然有份危机。我离开大陆的时候是1989年,那时候,人的质朴,对理想的
昂,对
情和金钱的态度,完全是另一码事。”
用张
玲在《倾城之恋》中的话“我们都回不去了。”所以“我在国外有乡愁,回到北京还是有乡愁。我常常对自己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
。”严歌苓自嘲地说,自己成了三不
三不要四不像的东西“这样一个状态让你对任何一
文化都会持批评态度,不断游移。”
严歌苓:我非常警惕电影和小说两者的关系。电影剧本写作的训练对小说讲故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我的努力。我本很喜
、迷恋电影,电影是现在所有艺术表达手段中最为理想的一
,音乐、
彩、画面、文学都包
其中。如果能结合得好,它是最为迷人的艺术形式。很多人埋怨,小说市场在缩
,我想我恰恰喜
视觉化写一个故事。
每天长跑,治好了失眠,写作让自己愉悦,寄去的书稿——比如《第九个寡妇》,当时一年多没有回音,也没在意。聊天时所见的香港海岸,也许令
前的严歌苓想起非洲的海。“这是我生活的转折。”
“我永远不可能国生活。在排球场上,中国队一
现,我就为中国呐喊、
血沸腾
泪,这
情怀已
我们的血
里了。这已经成为我们动
的东西,它能够召唤起这样的情
。”严歌苓说。
早报:我觉得,你是一位能把编剧和小说关系理得相对比较好的作家,比如你的小说有很
的画面
,但你也不会让小说单纯为电影服务。
早报:在《寄居者》里,我一直很留意你对旧上海地理、历史甚至天气的描写,你为此了哪些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