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葛亮《“母性”他者与东方“镜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12]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名作欣赏》,2007,(4)。
[13]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3)。
[14]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1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文学》,2003,(3)。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
[17]陈晓辉《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18]高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王泉《文化夹缝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文学》,2004,(4)。
[20]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性》,《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1]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3)。
[22]郝海洪《女性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3]缪丽芳《雌性·母性——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文学》,2006,(6)。
[24]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文学》,2000,(2)。
[25]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2)。
[26]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
[27]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华文文学》,2003,(3)。
[28]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5)。
[29]刘雄平《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2)
[30]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11)。
[31]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
[32]陈思和《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33]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华文文学》,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