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2/5)

还有研究者从童年视角切,如《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白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革”的另类反观》[18]从童年和女视角对文革另类反观。除此,《文化夹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19]从剖析严歌苓小说中独特的审意象手,探讨了其小说的文化意蕴。《严歌苓小说的现代》[20]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严歌苓小说的现代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边缘,不少研究者从文化认同,文化边缘的角度切,如《文化错位与人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儿与少年〉》[14]分析了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对人在异族语境下迷失和挣扎的刻画,对新移民“失语”状态和“文化边缘人”份的忧虑和关切。《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的失语症》[15]着重剖析了小说人在异国他乡现的障碍,揭示新移民面对异国语言和文化时的尴尬状态。朱立立的《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16]指严歌苓小说的人多是边缘人,不但有“经济上,族上乃至文化上的多重边缘”甚至带着异乡人剪不断理还的历史症结,这是她的小说不同于大多数新移民小说的独到之。《另一海洋——略论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17]也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严歌苓小说行了阐释。

两个底层女上的女儿、母如何转化为神,以及她们如何完成从神女到女神的蜕变,表达了作家烈的女/母意识。而《论严歌苓的“母”叙事》[8]更明确指“在严歌苓这两关于女命运的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当中,母、人与‘女’之间并没有潜在的冲突。…母是女所特有的品格和力量,却又掩盖了女生命验中所要面对的其他问题。”比前述文章更一步,到女研究的。此外,李仕芬的《男叙述下的女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9]集中讨论了作者如何通过男主角何夏的叙述,突阿尕这个女。“在《倒淌河》中,严歌苓亦可说用了‘别置换’的叙述方式来‘提作者对女价值的弘扬的可信度’。”阐释视角独特。而《“母”他者与东方“镜像”》[29]一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分析起,剖析了《扶桑》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纠葛,与东方作为西方在塑造和认证自我过程中的“他者”之间既定模式在族和别上的双重颠覆结构。

还有的研究者从叙事学的角度行解读,这方面的文章有《扑朔迷离的现代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24]通过对作品行分析,总结严歌苓叙事艺术现代的主要特征,即善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错叙事,元叙事和拼

对人认是严歌苓小说一贯的追求,不少研究者从人的角度切,对其作品行解读。如陈思和在《人透视下的东方理》[11]一文赞扬严歌苓“你用你的笔尖锐地挑开了蒙在这两个故事上的友谊面纱,从中发现了人的扭曲和丑陋。”再有《人的本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复活——〈金陵十三钗〉评析》[11]解读一群女在战争中的大无畏牺牲神,以及作品展现的人多面,褒扬了尚的人。《历史的人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12]发现严歌苓的小说不仅剖析华人移民,也关注所在国的白居民,从更广泛意义上表现人的复杂与微妙。此外,张勇的《现代与人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13]通过分析作者刻画的极致人,发现了小说中表现的现代和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文章侧重探讨严歌苓小说在艺术层面的开拓,它们大都从神分析学、叙事学等方面行探讨。

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的系统研读,使严歌苓对隐秘人有独到悉,并在她的小说中加艺术地表现。《异域生活的女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21]一文对《海那边》中傻泡的本能被压抑终致杀人的悲剧分析;对《约会》、《红罗裙》、《屋有阁楼》里母、、父、女之间逾越正常情的表现的解读;以及对《人寰》中以“Talkout”方式作为小说形式的阐释,是运用弗洛伊神分析理论解读严歌苓小说的代表研究。《女隐秘情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神分析学解析》[22]分析了“我”的“恋父情结”;以及在特殊年代里,人遭到的压抑和力比多的冲动,及在超我作用下,人本能的自我超越与升华,揭示小说对女内心隐秘情的表达。《雌·母——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23]用原型理论解读《扶桑》,分析雌、母在人类学上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的创作动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