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参与世界事物的中国政治家。他毕生致力于统一中国的战争,致力于加强集权统治和使他领导的国家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的事业“恢复和建立中国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但是这始终是一个封建领袖无法实现的帝国梦。即使在美、英、中《开罗宣言》发表之后,委员长仍然没有被西方列强当成真正的大国首脑对待。会议期间,丘吉尔首相多次在背地里称呼他“部落酋长”斯大林干脆拒绝会见中国人。
不管怎样,委员长绝不打算向任何对手屈服,无论这些对手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早在七月,美国方面就开始加大压力,通牒式的电报纷至沓来。委员长始终好像一名功力深厚的太极高手,稳接八面来风,以柔克刚,运用中国古老的谋略之术与咄咄逼人的美国总统进行周旋。
八月,委员长回电白宫,口吻极为谦恭,表示愿意考虑总统的建议。他在电报中提出,需要有一位总统信任的特使来华商谈有关移交指挥权事宜,该特使的身份必须是一位文官而不能是别的什么将军。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陷阱。它等于提醒总统注意,军队将领们野心勃勃的权力欲是靠不住的,需要另辟一条由政治家来相互对话的渠道。
与此不谋而合的是,作为政治家的罗斯福早就萌生了派一位非军人特使出使重庆的念头。他并非信不过他的将军,而是更信任政治家的职业敏感和判断力。他曾对助手霍普金斯说:“哈利,你能不能替我物色到一个人物到重庆走一趟?他必须是个外交家。”(《罗斯福与霍普金斯》)
三天后,委员长再次致电罗斯福,对特使提出附加条件,即来使权力须在史迪威之上并不受史控制。美国总统为了维护其尊严,否决了对方条件。
但是,总统在确定特使人选和明确其权限时恰恰顺从了委员长提供的思路。他不顾马歇尔参谋长的强烈反对,任命了一位老资格政治家兼外交家出使重庆,而这位特使无论资历还是权力都在史迪威将军之上。
这个人物就是后来成为《毛泽东选集》中一个反面角色的派屈克?J?赫尔利先生。
赫尔利先生是现代中美关系史上一位昙花一现的重要人物。罗斯福之所以选中他作为总统特使,就是因为他能够以一种接近总统的政治眼光同时考察史迪威和蒋介石。
九月的一天,低矮的云层笼罩着暑热未消的山城重庆,赫尔利首次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亮相。特使先生身材高大,衣着一尘不染,看上去十分洒脱自信,充满白种民族对有色人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特使带给委员长一份总统签署的外交文件,文件把特使的来访规定为“高级会谈”特使口头转告委员长,他负有调停蒋史矛盾和接受中国政府移交军队指挥权的全权使命。如果委员长真正予以合作,总统将通过外交途径使下列两项交换条件正式生效:
1、战后美国承担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义务。
2、战后将没收全部日本企业并将其所有权转交中国政府。
九月十一日,谈判开始。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