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日凌晨,第十一集团军一个加师渡过怒江,随即开始仰攻松山。据侦查报告,松山守敌约有三、四百人,火炮五门,机枪十余
,以腊勐寨、大垭
、
登山、
龙坡和松山主峰
地等
为主要阵地。考虑松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宋希濂命令第七十一军二十八师主攻松山,以该军另外两师绕过松山
攻龙陵,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的增援。
若以兵力论,中国军约为日军三十倍,另有两个整编军随时准备增援,取胜当万无一失。
腊勐(日方译作拉孟)是松山大垭下面的一座村寨。“勐”在傣语中是平坝的意思。环山而上的滇缅公路即穿寨而过通往龙陵,金光少佐的司令
就设在腊勐街上。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日军在太平洋上连遭失利之后,松山就被日本战略专家谋远虑地设想为支撑滇西和缅甸日军防卫系统
系的重要据
。日军第十五军司令
专门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
队,另外从泰国缅甸征集大批民工(为保密不用中国人)昼夜施工,苦心经营年余完成。松山工事完全
照永久
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
固,甚至连坦克车也能在地堡里开
开
,活动自如。日本缅甸派遣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牟田
廉也中将和第五十六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都亲往视察,现场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五百磅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
受到损害。司令官们对此极为满意。河边总司令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
固
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
守11个月以上。”(见《缅甸作战》)
松山既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我双方都不可谓不度重视。远征军最初将腾冲选作主攻方向,其中就有考虑松山易守难攻的因素。
自从一九四二年日军长驱直占领怒江西岸之后,松山的战略地位就变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牢牢控制了滇缅公路,而且掌握着怒江战场的主动权:
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登上主峰
地,勿需借助望远镜便能将东岸婆海山敌军阵地尽收
底。平时云开雾散,每个标准视力的人都能清楚地望见峡谷里那架折断的怒江大桥(惠通桥),还能看见滇缅公路保(山)龙(陵)段八十八公里长的灰
公路好像带
一样在两岸山间绕来饶无。
军飞机获得的航测资料表明,日军设在松山阵地上的一一五榴弹炮群至少可以将两岸一百公里路段完全置于炮火控制之下。因此松山又被
国报纸称为“滇缅路上的直布罗陀”(见
国驻华新闻
《怒江战役述要》)
3
2
松山为龙陵县境内第一峰,属横断山脉南麓,海
两千六百九十公尺。它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的桥
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
中国远征军左翼战线的攻势是在三十架军B29轰炸机对松山的狂轰滥炸中拉开序幕的。
因此第七十一军中将军长钟彬亲随第二十八师渡江督战。
即局失陷,亦不影响余
之单独作战。
…敌之工事,布满全面,均构成堡垒群,如背纹,周以刺铁丝数重。堡垒内外,编成
密火网,互为支援,复为支撑,
抗战胜利后,著名的地方史专家、云南大学教授方国瑜先生曾亲往松山战场遗址考察,并在《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中对该防御工事有过较为详尽的描述:
他们等待敌人现。
五百公尺,敌人沉默着;两百公尺,敌人仍然沉默着。越接近山,这
沉默越发显得
险和不祥。
我认为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官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神。
…敌人构筑阵地之固,
击设备之周密,非可能轻易摧毁。其他如堡垒之
通,纵横
错,更掘暗壕以通堡垒之坑
掩蔽
。并埋设地底电缆,假设无线电话。又在垭
有小型发电厂一所,以供电照明,安置
机,埋铁
供应
,以及其他卫生设备,皆甚完善。储存之粮秣弹药,尤为丰裕,足供持久固守。
新方案很快得到军野战司令
赞同。多恩准将表示,将
动更多作战飞机予以支援。
莫非敌人耍什么招?钟军长
脑中刚刚闪
一丝疑惑,立即被自己否定
抗战胜利后,一位叫方诚的国民党将领
据自己亲
经历,写成一本名叫《八年抗战小史》的书,意在总结经验,明辨得失。该书于一九四六年在昆明
版,受到陈诚、李
源等国民党元老的
度肯定。方先生列举二十三大条对中日两军
行详尽比较,比较结果,除“英明领袖”和“全民抗战”两条外,日军竟有二十一条优于华军。例如第二条:“敌中级以上官佐,其战术修养比我
一至二级,下级军官比我
二至三级;至士兵素质,我简直不能与敌相比。”又如第十三条:“独立作战
神:我军一连有时尚不能独立作战,敌兵一班甚至一名,担任搜索、掩护与狙击时,常能发挥很大效用。第一次南宁作战,我军追击数师,因受敌一班掩护之兵力,而迟滞数小时前
。”
切断腾冲日军退路。这样,以二十万优势兵力同时两面攻,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蒋问:敌前变更
署,关系重大,谁能负责?卫答:如果失败,卑职愿领罪责。
我以为比较乃是鉴别的唯一手段,除非你有意对事实视而不见。
五月二十五日,调动队的命令下达了。第二十集团军继续摆
攻击姿态迷惑敌人,第十一集团军所属三个军则沿怒江东岸向左翼战线秘密运动,所有
队车辆均在夜间行军,不得开灯或暴
目标。这一重大军事行动几乎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只是后来当“芒市一号”的侦听电台发现松山对岸老六田一带的通讯信号突然增多时才引起警觉,但毕竟迟了一步。
敌垒主之构筑,大都为上中下三层:上作
击与观察,中作寝室或
击,下作掩蔽
或弹药粮
仓库…堡垒上掩盖圆径二十至七十公分之木
,排列成行,积四五层,上铺三公厘厚之钢板数层,积土厚逾一公尺。堡垒
地面之四周,安置盛满砂石之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桶外被土,故一一五榴弹重炮直接命中亦不能破坏,内
所受之振
甚微。
战斗一开始,仗着炮火和空中优势的中国军便气势汹汹地扑向腊勐寨外围山。钟军长从望远镜里看得清楚:他的穿土布军装的士兵猫着腰,好像灰
的蚁群顺着山谷和山坡的
隙慢慢蠕动,渐渐接近敌人阵地。山大,坡陡,飞机和大炮早把腊勐寨犁成一片焦土。士兵们端着枪警觉地前
,或匍匐,或
跃,或不断鸣枪壮胆。
六月一日,第一批中国士兵现在松山阵地面前。
接着,
般的中国大军继续向怒江西岸的松山、龙陵和滇缅公路沿线涌来。
驻守松山之敌为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下属腊勐守备队,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少佐。该守备队置
大火力,计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克速
炮、
机枪、坦克等,兵员共计一千二百六十名。
结论:“就作用而言,敌兵可望以一当五、当十,我军若无五倍十倍优于敌人,则不能歼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