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生命的变奏曲
2013年作家莫言因其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rong合在一起”而斩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传奇经历一时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一百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无数国人苦苦期盼的梦想,更成为他们心tou挥之不去的隐痛。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九百六十多万的国土,十几亿的国人,竟yun育不chu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实在令人汗颜。据说在这之前,曾有三位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家ca肩而过:鲁迅、老舍、沈从文。如今诺贝尔文学奖终于第一次hua落中国,实在不易,也了却了中国人一桩夙愿。
对于莫言,我知其名甚早。早在中学时代,他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让他大名在那个时代着实红透半边天。随后98年上大学,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上,听到老师讲过他一篇反映文革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但对他的作品,我读之甚少,对他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无所知。《变》这本书让我对莫言有了重新认识,也对生命有了更shen刻的ti悟。《变》是莫言2010年应一家印度chu版社之约而写的一bu自传回忆录。在这四万多字回忆录里,莫言shen情地回顾自己如何从一名小学五级辍学的穷小子一步步成长为享誉全国作家曲折的人生历程,同时展现了中国六九年以来四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折she1chu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价值观变化。它不仅是一bu个人成长的励志书,更是一bu新中国四十多年发展史,令人gan慨不已。
莫言chu生于山东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ting。故乡高密东北乡后来成为莫言创作众多小说的典型环境,例如长篇小说《红高粱》《丰rufeitun》《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塌法县”、ma尔克斯的“ma孔多小镇”、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边城”共同组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共和国”“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daodao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痔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比niuma付chu的还要多得到的却是衣不蔽ti、食不果腹的凄凉生活。夏天我们在酷热中煎熬冬天我们在寒风中战栗。”莫言如是gan叹地说。在那片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大嘴开阔、相貌古怪的莫言开始追逐梦想的脚步。1969年,因误认为给老师起外号,上小学五年级的莫言被赶chu了学校,成为徘徊在学校与社会的一个孤独的男童,大学的梦想也因此破灭。1973年莫言沾棉hua加工厂当会计叔叔的光,进厂当了一名临时工,但略有才华的莫言总觉得怀才不遇,尤其在小学同学何志武的影响下,梦想到一个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面对上大学无望的情形下,他决定报名应征。“我想了很久,当兵,也许是我tiaochu农村,改变命运的唯一chu路。”莫言在回忆录中这样写dao。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