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每当朋友们看到我铁树开这个网名的时候,请不要怀疑和迷惑不解,因为只要心中有芬芳,铁树就能开
灿烂的
。
学,也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只是我一直没有勇气来自学文学创作,因为文学对我来说是太神圣、太难了,太不可攀了,但有了他的提醒,我也鼓起了创作的勇气,我便
定了自学创作,
起了军旅作家或军事记者的梦来。然而,看
容易绣
难,自学创作,就凭我初中一年级的学识,无异于是难于上青天,我只有靠刻苦自学,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报刊和书藉,先后参加多
文学创作培训,为了学习写作,我就从写书信开始,每天都把给亲友写信作为创作的基本科目,有时一封信总是要翻来覆去地修改好多遍,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还陆陆续续地给一些报刊投稿,然后,每次发
去的稿件都如泥
海,杳无音信,但我仍没有灰心气馁,我相信这样一句哲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劳其
骨、苦其心智、饿其肌肤”为了夯实基础知识,我重新捡起初中课本
行自学,不懂的,就以
边的领导和战友为老师,以最短的时间,自学了初中的全
课程,然后又用自学了
中的课程,还报名参加了汉语言文学的大专班的学习,为了学好这些知识,我每天除了
张的工作,就是把自已关在宿舍里,如饥似渴地看书,
功课,练习写作,熄灯号
响后,便打开手电钻在被
里学,有的战友不理解,认为我活得太累,活得太苦,不免冷嘲
讽的,有的甚至以为我脑
了问题,
神不正常,说我只能当个“坐家”,要想当作家,恐怕是痴心妄想,就在这
情况下,我在
队苦苦地创作了六年,但仍没有一篇作品见过报,当我把我的饱蘸心血的一批作品投给一家报社仍被无情地退回来时,我的
神支
便彻底地崩溃了,自认为不是写作的这一块料,心想六年光
啊,是
也该结果了,是树也该成材了,然而我的人生最
的青
年华呀,却如“红楼玉
梦,醒来一场空”我便愤然地一把火烧毁了全
书稿和各
文学书藉,发誓不再写作了,正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我无比沮丧时,
队有一个搞文艺的兵
正在帮一家报社搞发行,这是内蒙古一家刚创刊的报纸,名叫《中国益智报》,当时这位大
正需要稿件,她听说我喜
写作的消息后,便辗转找到我,她看了我的作品后,挑
几篇(首)作品,说要推荐给报社,我也没抱多大希望,反正这样的结局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再伤一次也无妨了,万没料到,不到一个月,我的一首小诗《有时候》便发表在这家报纸的副刊上,记得这首诗我原稿有16行,被编辑删除到12行,署名是大连某
我的名字,当时,看到我的第“
女作”居然姗姗来迟地见报了,我竟看了一次哭一次,哭了一次看一次。就是这一首小诗,使我又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使我又看到了希望,我便又重新提起了尘封的笔,信心百倍地又创作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作品开始不断地在军地报刊、电台上发表,写
队的新闻,写军旅小说、诗歌,使我
切
会到文学带给我的快乐。
队领导也不断地鼓励我多创作,多发稿,还让我登上礼堂主席台作为军队自学成才典型在全团作经验
介绍,当年底还为我荣记三等功一次,就是这样不停地写,不断地投稿,我居然在军地报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
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的山,通过我这些不平凡的经历,我悟
一个
理,是金
,终究会发光的,只要认准的目标,就是要锲而不舍地追求下去,终究会有
滴穿石、石破天惊的时候。
退伍回乡后,在安置接收困难、机构改革、工作难找的情况下,我被安置到广播电视门工作,由于擅长写作而被电视台为任命为编辑、记者,我依靠从
队自学的写作技能,工作起来如鱼得
,特别是在我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前两年,我作为电视台专栏记者,一人担负起摄录、撰稿、剪辑三职,我利用自已的写作优势,在专栏中开设了“焦
追踪”、“创建动态”“每周通报”等几个
栏目,运用现场见闻、新闻述评、动态报
等多
写作方法,使一个原本较为固定模式、枯燥无味的电视栏目
到期期都
彩,期期有亮
,使老百姓喜闻乐见,成为
品栏目。与此同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
行文学创作,已先后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几十家宣传媒
发表各类作品1000多篇,先后获得国家级奖两次,作品被选
多
文集,被几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多次被上级评为优秀记者,2006年,因工作成绩突
,当选为第五届“嘉鱼县十大杰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