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有无数的人等着见她,信件、电话和面对面。她有多少时间和
力?她不是神,是人,和你我一样,我生怕她
了“三
这笔名下的牺牲者”而逃离中国,再也看不到、听不到、见不到她的人,声音、和文章。她会的,因为她很明白生活的意义。门上挂的牌
,已说明了
三
的不胜负荷。老师一篇文章里说她自己有时
到是一个小丑,为许多人的欣
而沿着。要知
小丑在台前笑,在台下是不好笑的。老师是所有她关心的人,和关心她的人的特别天使,别以为天使是好当的,相对的付
未必会有令人释然的
觉,只是我们无法拒绝,拒绝她那无尽的鼓励、
心与
悍的生命在学生良知背后的
促,直到每一个人的心版上刻
三
的名字。但是她也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和时间,只是为了三
能带给人们一些东西,所以付
了无尽的
力心血投
人群。我不敢问她;我们的老师,她快乐吗?老师今天站在讲台上,开的课是“小说研究”而我们所得到的又岂只是小说而已,三
的非小说故事就活生生地映在我们
前。师者所以传
授业解惑,往往给我们一个死板的模式,让我们向里
,合适的衣服穿在合适的人
上是舒服,若是不合适呢?就成了束缚。今天师
之不存也,久矣!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孩
愈来愈听话了,不再有任何怀疑,因为多一份存疑就多一份反抗,也多一份苦难,不说话!先是不敢,再是不愿,到后来也懒得去说,什么是麻木不仁,去问一问这一代苦闷的学生。可是在“小说研究”课里你是看不到沉默的,今天全台湾只有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开了这堂课,研究的是一个启发创作潜能的课题,探讨的是一个又一个人
的问题,所有的小说情节也逃不过描写人类的问题,让我们学着如何去观察,来解释人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当然,陈老师也分析起、承、转、合的小说技巧。她能够将理论的东西,经过完善的表达,使那份艺术的特质,在课上讲
来。老师上课不仅是知识经验方法的传递,更是某
观念的建立,她告诉我们一个小故事,都是书中人生的经验,我们不是不讲理论,只是我们用生活来印证理论,是活活泼泼的课,真是如沐
风。老师教我们观察世上的景相,使我们知
不要轻视任何一个生命,包括印在白纸黑字上的“孝敬父母”尊师重
”都有它行为上的意义,但是知其然,而且又知其所以然的人有多少,知而能行的又有多少?传
者用照本宣科式的教人已不实用,如果只是如此,那么识字的人难
自己不会去看书?上小说课我们谈人之生人之死,什么是人
,好人与坏人是不是绝对的,善与恶是与非真有其不变的真理吗?我们知
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么什么才是真理?真理是动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一堂上课时,老师发觉全班许多同学对《红楼梦》、《
浒传》这两本白话文学如此生疏,没有说什么,可是看得
她也有些急了,她在先
了一个问卷调查之后,毅然开了《红楼梦》。可是说得十分客气,说只是对同学在这两本小说上,
一个“引介”的工作。陈老师对于《红楼梦》,不是索隐派,不是考证派,而是由艺术欣赏与人
刻划上说
这本书的境界来的。下一学期,她开了《
浒传》。我们上《红楼梦》、《
浒传》不是因为这两本书只是一个
情悲剧或是一些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而是看
文学的
、对话的
妙、内心的刻划、人
的复杂、章回的安排、情节的前后呼应…艺术没有价钱也没有是非
德,
之
其生,恨之
其死是一般人
而不是单纯的罪恶。从那一个角度我们
如此的论断,只是去观察、去
验吗?光是这样是不够的,但是我们不能去
每一个别人,我们只有一个自己,所以仍是要去探索,用心去了悟。讲这两本书,可以看
,老师的课来自她一生对于中国白话文学不舍的
和了解,她的《宝玉与袭人》、《潘金莲与武松》、《鲁达的心境转变与时令》都是极有特质而极有自我见解的
采课。这两本书,在她的引介下,薪火传了下去,我们也狂
了。她讲的何止是语言文字的
,简直是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