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们的村子出发,
我率领其他骑兵赶到大方,将梅梅、梓烨和俘虏一起带走。
回到族里,总人口已达到300人。
我让同齐族的人和俘虏聚集到一起,给他们做了思想工作——同齐族的战士几乎想把吴山族仍被捆着的俘虏杀死。
木青则把吴山的战士分配到最累的采石工作中。
这是不是就是奴隶的由来?——我在心里想。
这时候,建房工作是当前最紧急的工作了——晚上,山洞里仅能保证每个人有一个睡的地方,白天,有十口锅同时煮肉。
在梅梅出生以后第六个月,我在原始社会的第三个春天到了。
我对住了一年多的土坯房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主要的问题是经常裂缝!其他都是优点:冬暖夏凉,易维修维护——连说明书都不要,哪里有缝抹上粘土就行了,面上再加上石灰。
屋顶上没必要加草,因为半年不到就全没了——可能跟铺的技术不到位有关,木板上设置相扣的凹凸槽也能起到良好的防水作用。
为解决经常性裂缝的问题,我让妇女劳动者们在冬末时,趁春草还没有发芽,用我稍加改良后的石制镰刀,收集了大量的枯草(堆在一个畜栏里),准备添加在墙体里,作为“钢筋”用。
土鲁准备的板已多得在洞里影响了睡觉的地方大小。
木青准备的石料则在村子里堆成了一座10多米高的小山!
开春后,土地开始变得松软。
在安排少量的(每批20人)骑兵去开展“海盐贸易”后,我带着木青用藤条丈量土地,规划“大元村自建集体公寓第一期工程”用地。
初步计划是建设6×10分布的60间房,每间占地面积约为20×8(长20米、宽8米)——并且设中间隔墙,两道门独立进出,住两家人,每一家人有80平米,比我这个村长的居住面积还大了。
设计居住人口为每间8人,共可住480人。加上山洞,村里的最大容量可以达到600至700人。
接下来是热火朝天的建设期。
族里的壮劳力达到了180人,而且拥挤的山洞让建设新房的热情空前的高涨(我想2007年如果出台我在大元村的建房政策,广大人民的建房热情还高更高)。
先期工程是挖地基,为此我还设计了地基外围的石底、石边用泥土粘合的排水沟,以免暴雨时冲到墙体,所有的房子排水沟连在一起后排向小溪。
地基花了大约一个月半才完工。
然后是筑土墙,这一次在墙泥中和进去了大量干草,大为增强了墙体的韧性,减少了频繁产生裂缝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