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就这样,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较著的或改换面的禁锢。近来自然客气些,有谁
来,大抵会遇见学士文人们挡驾:且住,请坐。接着是谈
理了:调查,研究,推敲,修养,…结果是老死在原地方。否则,便得到“捣
”的称号。我也曾有如现在的青年一样,向已死和未死的导师们问过应走的路。他们都说:不可向东,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说应该向东,或西,或南,或北。我终于发见他们心底里的蕴蓄了:不过是一个“不走”而已。
(20)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然而人
岂真能如
家所说的那样恬淡;
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
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
同声,称之曰傻
。对于“锲而不舍”(21)的人们也一样。
《韩非》说赛
的妙法,在于“不为最先,不耻最后”
惟独他有公平,正当,稳健,圆满,平和,毫无弊的改革法;现下正在研究室里研究着哩,——只是还没有研究好。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苗在于捧“自求多福”(18)之
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
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
四产与断
孩初学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来,的确是幼稚,危险,不成样
,或者简直是可笑的。但无论怎样的愚妇人,却总以恳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
这第一步去,决不会因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碍阔人的路线而“
死”他;也决不至于将他禁在床上,使他躺着研究到能够飞跑时再下地。因为她知
:假如这么办,即使长到一百岁也还是不会走路的。
三最先与最后
十二月十日。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
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那么,他是保守派么?据说:并不然的。他正是革命家。
倘以为与其所得的不是类
萃的婴儿,不如断
,那就无话可说。但如果我们永远要听见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的反抗,少有敢单
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
比我们
利的欧
人,战
未必比我们
利的匈
蒙古满洲人,都如
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近来对于青年的创作,忽然降下一个“产”的恶谥,哄然应和的就有一大群。我现在相信,发明这话的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不过偶尔说一说;应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世事本来大概就这样。
有贪图金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
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土;殊不料愈壅愈
,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
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
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智识超而
光远大的先生们开导我们:生下来的倘不是圣贤,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写
来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写;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
就变成极乐世界,或者,至少能给我(!)有更多的好
,就万万不要动!…
我有时也偶尔去看看学校的运动会。这竞争,本来不像两敌国的开战,挟有仇隙的,然而也会因了竞争而骂,或者竟打起来。但这些事又作别论。竞走的时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个人一到决胜
,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几个还至于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数的勇气,中途挤
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为跌倒,使红十字队用担架将他抬走。假若偶有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为他太不聪明“不耻最后”的缘故罢。
什么时候研究好呢?答曰:没有准儿。
(19)这虽是从我们这样外行的人看起来,也觉得很有理。因为假若一开首便拚命奔驰,则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
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人的
世金鍼了。
坐着而等待平安,等待前,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虑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却终于不至;不生育,不
产而等待一个英伟的宁馨儿(22),那自然也很可喜的,但可虑的是终于什么也没有。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竟捧得河
比屋
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