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起来了;我的院
里
了几株丁香,活了;还有两株榆叶梅,至今还未发芽,不知
他是否活着。
培良,姓向,湖南黔人,文学团
狂飙社的主要成员。当时常为《莽原》周刊写稿,后来堕落为国民党反动派的走卒。参看《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3)《豫报》在河南开封版的日报,一九二五年五月四日创刊。
鲁迅。五月八日夜。
(4)中州上古时代我国分为九州,河南是古代豫州的地方,位于九州中央,所以又称中州。
夜了,就此搁笔,后来再谈罢。
昨天闹了一个小(6),许多学生被打伤了;听说还有死的,我不知
确否。其实,只要听他们开会,结果不过是开会而已,因为加了
力的迫压,遂闹
开会以上的事来。俄国的革命,不就是从这样的路径
发的么?
我想,我们总得将青年从牢狱里引来,路上的危险,当然是有的,但这是求生的偶然的危险,无从逃避。想逃避,就须度那古人所希求的第一监狱式生活了,可是真在第一监狱里的犯人,都想早些释放,虽然外面并不比狱里安全。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四日开封《豫报副刊》。
了,但不活的岩石泥沙,失错不是更少么?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失错,也不要
。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
(6)指北京学生纪念国耻的集会遭压迫一事。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北京各校学生为纪念国耻(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最后通牒,要求承认“二十一条”)和追悼孙中山,拟在天安门举行集会。但事前北洋政府教育
已训令各校不得放假,当日上午警察厅又派遣巡警分赴各校前后门戒备,禁止学生外
。因此各校学生或行至校门即为巡警拦阻,或在天安门一带被武装警察与保安队
队殴打,多人受伤。午后被迫改在神武门开会,会后结队赴魏家胡同教育总长章士钊住宅,质问压迫学生
国运动的理由,又与巡警冲突,被捕十八人。
(2)蕴儒姓吕,名琦,河南人,作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当时他与向培良、歌等同在开封编辑《豫报副刊》。
(5)“知命者不立于岩墙之下”语《孟
·尽心上》:“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岩墙,危墙。“千金之
坐不垂堂”语见《史记·袁盎传》。意思是有钱的人不坐在屋檐下(以免被坠瓦击中)。“
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语见《孝经·开宗明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