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校做了哲学教师,后来又进政府当公务员,再后来就辞去公职,专门研究《易经》。据说他在大学哲学系读书时,就攻读过不少有关《易经》的书。在栗致炟的心中,眼前的易大师没有他想象的年长,看上去这位被舆论称为大师的人物大约有四十五岁,面貌衣着都很朴实,说话是地道的钟南省方言,老家就在本省偏远的一个县城。据他说,他是从七八岁时,就跟祖父学《易经》了,虽然也是在县城的小学上学,课外的时间常听祖父讲一些传统文化。特别是讲授《易经》,尽管祖父很下工夫,他还是听不大懂,虽然不懂,却有了兴趣,总觉得这里面很神秘深奥,就像徘徊在一个神秘庄园的院墙外边,好奇心一直促使他想破门而入,去看看里面的秘密和神奇。可是,这扇大门一直没有被他打开,直到大学毕业许多年以后,也是在他始终不渝地攻坚下,这扇大门终于打开了,他进去了。他说那年他已届不惑之年,方读懂了《易经》。两个人的交谈是很随意的、和谐的,栗致炟没有市长高官的架子,易大师也没有大师的威严,两个人都很谦虚,也很诚恳。栗致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辞去国家公务员之职,专门去研究《易经》?”
“那是在我读懂《易经》的时候,方知道这部大书的真正价值,我就想掌握它、运用它、驾驭它,仅仅是读懂,是远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我若仍在做某种另外的工作,与《易经》没有关系,我就没有精力完成这种想法。还有一点,对我果断辞职起了推动作用,那是当我通过一些信息,获悉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非常重视咱们的《易经》了,其中专门研究《易经》的人已很有建树,他们一些很出名的大学专门设了中国的《易经》课程,已经有了专攻《易经》的学生和讲授《易经》的老师,如果咱们不努力,很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哀。就像中国一些古代的发明,多少世纪过去了,这发明在中国没有发展,却在国外大放异彩。”
接着栗致炟又问他辞去公职后的生活状况。易大师说,开始,他去过几所大学,这些大学已经设立了《易经》课程,其中有他的母校。他到大学拜师求教,不耻下问,因为他去拜师求教的地方都是对《易经》有着很多研究成果的学府,这样,他就集多家之长,补自己之短。之后,他又将这种理论与祖父和父亲传授给自己的“学易心得”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慢慢地找到了《易经》的原理,悟出了这部大书的真谛。
栗致炟很想问他另一个问题,就是生活来源的情况,谁给他发工资呢?收入有多少?可是他又觉得这问题太俗,况且也触及到隐私,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改口问他,大部分时间在什么地方从业。
易大师已经觉察到栗致炟的言外之意,他就实话实说起来:
“现在好多了,不像刚辞职那几年,经济断了来源,只好把家里的积蓄倾囊倒出,还供不上我拜师学易的费用,只好借债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