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请,接洽赫真部使团,并使其见识我朝繁华、仪制,真正安心归附,再无异心。”
闪出来的不是旁人,正是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的御前给事中赵成芳。
皇帝话音落下,鸿胪寺行人司的官员正要上前接旨,却在旁边的官员队列中闪出一个人来。此人身着靛青色官袍,不过是个六品小官,搁在别处,怕是朝堂上的大佬们没谁看得上这种小角色,但能够日日随侍在皇帝身边,跟随上朝的六品官员,就没有人不敢轻视了。
赫真部送来的是北地第一批种植出来的稻米,宣扬的是大明国教化部族之功,不管那米值不值钱,都是大涨脸面的事,故而,雍安帝心情大好,破例吩咐按岁末常例。要知道,到了岁末快过年了,老板安排人出差还会给点儿好处呢,更何况皇帝面对进京觐见纳贡的部族,自然也会待遇优厚一些。这一个吩咐,已经是对赫真部的优待了。
照常例,外国和周边部族进京纳贡朝见大都在岁末,新年之际,但因为这个时代交通不便,有些部族、外国使节进京途中或耽搁了,或有特别理由进京的也偶尔有之,这个就属于特例,就需要奏报皇上,由皇上定夺了。
一国和一家其实一样,家业越大,一些规章制度就越全面,财务花费是重中之重,自然更要严谨,是以,一些经常出现的开支都会有定例,比如官员的俸禄按品级有定数,比如内宫之中的后、妃、各宫主位的月例银子、日常耗费也有定例;再比如皇帝举行什么祭祀、庆典仪式,也有开支定例这外国、部族觐见,也有招待规格,衣食住行乃至礼仪诸般,都有详细规定。
雍安帝也没把赫真族看在眼里,随意地挥挥手,吩咐鸿胪寺行人司的官员:“按岁末常例吧。”
即便赫真部发展极快,势力已隐隐成了北地部族的老大,但相对于当年的北戎,仍旧是不值一提,这等小部族,自然入不得大明国君臣的眼,没有人看得起这样的小部族。是以,赫真部进京朝觐之事虽然突兀,却并没引起多大反响,仅仅就北地种出稻米一事议论了两句,就都消了声,静等皇帝处置。
又经过近十年的繁衍生息,在逐步吞并了周边数十个小部族之后,如今的赫真部已经发展壮大,人口增至将近三十万,地盘也从之前的几个小山头,变成如今延绵方圆近近千里,几乎占了奴儿干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朝鲜半岛去。
经过十年前靖北王秦铮在北边率军的一番鞑伐,北戎被灭,原本依附于北戎的几大部族也随之消亡,即使有那一二未被明军消灭的部族,也因为实力大减,被周遭的小部族趁机蚕食蚁噬,很快也湮灭了。赫真部就是那次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个小部族,最初不过两千人口,北戎被灭之前,也不过五万人口,一直受北戎的压制盘剥,勉强维持。北戎消亡之后,赫真族也是最早倒向大明的部族,因为,那一场大战中,赫真也是受益最多的几个部族之一。不但得了大片丰美的草场,还趁北戎大败之时,劫掠了许多财货、牛羊,甚至人口。曾经的漠北之主沦为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