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实际上,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后,真正的摇宾神就已经“死亡”了。如果们以某一事件作为一个分
岭的话,它发生在1980年, 摇宾音乐史上的传奇人
约翰?列侬(甲壳虫乐队主唱)以一
传奇的方式在那年结束了生命。当然,作为一
音乐形式,摇宾乐的死亡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今天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伟大的U 2乐队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绚丽的“回光返照。”
在普雷斯列和稍后的米克?贾格尔(石乐队主唱)的时代,摇宾音乐是来自社会底层青年的反叛的声音,反叛来源于不合理的社会规则压抑所造成的不 满。20世纪60年代,中国爆发了“文革”西方也正值“青年造反”的时代。那是一个尊崇萨特和
尔库
的狂野时代,摇宾乐则正是青年的愤怒声音的 艺术化展示。但经过了整个70年代的动
,随着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商业繁荣,到80年代,这
情开始消退。最
讽刺意味的是,摇宾乐这
本质上是反商业的 东西,现在也被日益纳
甜
的商业逻辑。
对于那些一个生于动狂躁的60年 代成长于稳定繁荣的八九十年代的人来说,最理
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以一
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和欣赏这个时代中一切动听的声音。但在夜
人静的时候,他们内心
飘浮
来的,永远是甲壳虫们优
淳朴的旋律。
不是指“猫王” 艾尔维斯?普雷斯列甲壳虫和石等摇宾音乐的早期奠基者或者像“皇后”这样的天才乐队都是穷光
。事实上,他们也很富有。但毫无疑问的是,比起迈克尔? 杰克逊这个曾经的幸运儿来说,他们那
钱简直不能算钱 至今稳居全球销量冠军的专辑颤栗者给杰克逊带来了足以抵得上甲壳虫和
石乐队所有经典作品的财富。
在80年代以后近30年的西方社会,育和诞生摇宾乐的那
土壤已经不复存在。在一个经济繁荣和平安宁的时代,反叛是难以被大众接受的。60 年代的青年们以反叛
神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今天,他们的儿女们正在以消费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今天,即使有不满,通常也不是对社会规则的义愤,而是对自
适应能力不足以左右逢源而萌生的失落
。表达不满的形式也不再是
犷的反叛,而变成了
致的恶作剧。
在很多时候,回看的人总是难以拒绝向前远眺的现实之诱;而向前看的人也总是免不了回眸一
的黯然
伤。
当然,与他的那些油腔调的后辈也很不同,杰克逊与甲壳虫乐队至今健在的主唱保罗?麦卡特尼
往密切,还曾经娶过“猫王”之女丽莎?普雷斯列,与摇宾乐的两位公认奠基人的这
私人关系使他似乎一下
与摇宾乐的伟大源
直接联系起来。
谁都不能否定杰克逊的天才和成就。他的那首颤栗者更是我百听不厌的好歌。但事实就是 这样,他不是某些人心目中那纯粹的摇宾乐的缔造者,而是它的改造者。虽然这
改造是那些人并不喜
的,但却更顺应时代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总是愤愤不平地回
看,另一些人则更愿意信心满怀地向前看。这就有了所谓“保守”和“激
”的区分,而在对待摇宾乐的态度上,30年前的保守与激
与30年后的今天正好颠 倒。也许这就是历史。
但在此时此刻,甲壳虫应当为杰克逊暂时让位。就算年近七旬的保罗?麦卡特尼本人,此刻也应当为他的这位杰后辈
歌一曲H ealthe world
所有这些,都和时代的变迁有密切关系。在迈克尔?杰克逊真正名噪一时的20世纪80年代初,摇宾乐已经诞生了将近30年,正在经历着从内容到形式的刻转变,而天才的杰克逊正是这
转型的集大成者。
在很多人看来,迈克尔?杰克逊是摇宾乐的这一“转”中承上启下的标志
人
。与他的那些衣着老土神
焦躁表演拘谨的前辈相比,杰克逊无论作为 一个追求完
的歌者还是作为一个活力充沛的舞者,
上都鲜明地烙下了80年代特有的商业印记。当初艾尔维斯?普雷斯列以白人之
唱
的是纯粹的黑人旋律和 节奏,而迈克尔?杰克逊却要想尽办法抹去自己
上的黑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