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正一门的本之地就在芜城,也知
齐云观是正一门的
场之一。但是我去过齐云观,当时观主和尘“回山”不在观中,象和曦、守正这些人平时也不在齐云观修行。如此看来,齐云观不是正一门的
本
场。那么和尘、和曦所谓的“回山”是回哪座山呢?会不会就是那三座消失的山?如果是这样,我可是自己第一次独立发现了修行界的一个秘密。
在近代西方。弗洛伊德不仅仅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而是有着哲学大宗师的地位。因为他地理论,也是在寻找和解构意识与存在的本源。可惜弗氏不是佛祖也不是老,他没有找到开放式的终极境界,只是将一切归结于
象的“里比多”(
本能)。他也是对的,自然界一切
的存在现象都源于此,但他只是提
了问题,却掩盖和忽略了真正的答案。这就象
顿,到最后也只能用“第一推动力”来结构上帝的存在与宇宙的诞生。
张先生曾经告诉过我。修的人不能用所谓地心理学现象去理解修行中经历的境界,风君
也讲过。比如说“他心通”中移情、共情、开扉三
境界,只有实证之后才可能了然而悟,而不是用一
谁都可以阅读与理解的理论去描述它、观察它,然后就宣称自己知
了、明白了。所谓修
。不是要你知
有这
境界,而是追求能够自由的
、
会这
境界。
另一条关于青漪江的特殊记载是每六十年的一次的大。每到农历辛未年夏季,六十年一
回,青漪江都会有一场大洪
,从上游的青漪湖涨
开始。数百年来一直如此,人们不知何故,疑为天意神迹。让我
兴趣的是,这个时间恰好和每一界宗门大会举行的时间重合,不知
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上一个农历辛未年是1931年,而下一个农历辛未年是1991年,就是明年。青漪江今年已经有过一次特大洪
,原因是白龙作
。难
明年还会发一次大
?
张先生很有学问,学识也不仅限于传统的宗教与国学。对古今中外地学科都有了解。他也告诉我,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初衷以及最终目标,与修行人所追求的“”很可能是同一
“东西”比如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无意识、前意识、表意识(徐公
注:国内地翻译各有不同)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又将人格分解为本我(徐公
注:音译为“伊德”)、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这和佛家唯识宗的“八识论”非常的接近,只是境界没有那么
。也许弗氏自己只
会到那个地步,但可贵的是,他用西方文化中的世俗语言描述
一个完整的
系,这不是一般人能办到的。
…
“青漪不可占用屯田,否将招致
患,图小利而有大害”的古训。风君
今年夏天在鲤桥圩“锁白龙”时也说起过,这条古训芜城人遵守了一千多年,直到三十年前才
现了鲤桥圩和天门圩。
关于青漪湖,还有一条民间传说引起了我的注意。据说在唐代。芜城地九连山脉确实有九座蜿蜒相连的主峰,因此得名九连山。现在的九连山脉,只有昭亭、飞尽、白莽、留陵、妙门、齐云六座主峰,分别形成六片断续相连的山区,蜿蜒一百二十里,没青漪湖。难
千百年之前。还有三座山突然消失了?如果
照山势走向,那消失的三座主峰应该就在青漪湖中。可是现在青漪湖中无山也无岛,那三座山是没有了还是发生了什么特别的变化?以致于现在地人发觉不了。
这一阵,我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那位
理员校友也混的越来越熟。得以借阅了不少珍藏的历史文献,大多都是孤本、善本。有一天,我在图书馆意外的碰见了柳老师,她是来借书地,借的是一本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原来她也在研究梦境。
我对西方心理学并不太了解,上面这些话都是张先生说的,我也不知对错。那是有一次我和他在凤凰桥聊天,谈到丹
修行为什么要从“一
生”境界开始?聊来聊去就聊了这么多。最后我问他那个人人都在寻找的“本源”和“答案”究竟是什么?张先生笑着告诉我他也不知
!但是他说如果有朝一日我修成大
,自己就会领悟。我今天看见柳老师手里拿着《梦的解析》这本书,就想起了张先生的那番话,心中突有所悟。不要误会,我没有成仙也没有成佛,而是领悟了“化梦**”中“托舍”的神通。(徐公
注: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