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沉重不是轻描淡写的文字可以承载的,了了数字,怎么也无法形容当时的惨烈,那意味着数万甚至数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封建社会摒弃了隶社会以人殉葬的陋习,但一个皇帝的死去往往会让数万人丧命。
张克明在调换文档之后用手指着图片说:“这边是我们挖掘的
度,到现场一看就明白。”山坡的开挖形状是一个内小外大的梯形,梯形的
就是陵墓的
,张克明继续说
:“这
墓葬外围跟武则天的乾陵有些类似,石条之间都有铁栓板拴拉,每两层条石上下使用铁
穿联,再用锡铁熔化之后的
金属浇
石
,非常牢固。”
公元1100年,宋哲宗患病,不数日死去,农历二月初十,采石队伍集结后抵达工地。北宋帝王有七月而葬的习俗,他们生前只选址不建陵,什么个意思呢,就是从帝王驾崩的那一天算起,七个月时间内,陵墓必须完工。
虚拟地形图上,石是用绿
来标示的,
石下方的红
就是考古
门估测的地
大小,正如柳月所说,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可以这样说,这座地
就像一个埋藏于地下的
育场。
石,只是这块
石外面包裹了一层厚厚的泥土,看上去很像是一座山罢了。如此,陵墓所
位置的整
结构就
来了,整座山就像一个三角形,地
就在三角形中间。
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修建宋哲宗的永泰陵时,仅取石材一项就动用工匠4600人,采石27600块。把这些石块从二三十公里之外的、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师粟
山运到陵区又动用士兵9744人、民夫500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
据史料记载——粟山所产之石岩棱温
,罕与为比,日光长久照
不易崩。
更有甚者,那些不明所以就参与屠杀工匠的军人也会被杀,这屠杀会持续很长时间,直至皇帝个人认为没人知
了为止,牵连数万人仅只是保守估计。有资料显示,秦始皇下葬后,秦二世下令屠杀的知情人多达70万,当然,也有傻帽是自杀殉君的,可笑的是,这
人往往死不绝。也正是因为如此,唐风从来不认为盗墓贼有什么不光彩,不义之人取不义之人的不义之财,何来心理负担。
修建陵墓不仅劳民而且伤财,公元1063年10月,宋仁宗赵祯葬于永昭陵,调集的能工巧匠与民夫就不必说了,光是参与修建陵墓的士兵
唐风想想觉得不对,他问张克明:“你们是怎么发现这
陵墓的?”
“唉。”张克明摇着说
:“说来残酷,一年前,在据此六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万人坑,这些尸
都是逐层掩埋的,一万人只是初步估计。”
唐风不禁摇了摇,这个李诫确实是建筑设计的
手,每两层条石上下使用铁
穿联,也就是说,构成陵墓外围石墙的石条都是两两相连的,在没有大型机械参与施工的古代,这个工程量是非常大的。
因此,只要发现万人坑,附近肯定就有大型墓葬,事实上,万人坑埋葬的尸都属于“正常死亡”;为了保密,在完工之后,参与陵墓修建的工匠是不会有活
留下的。在古代,修建陵墓跟被判死刑没什么区别,不光是工匠,但凡是参与的人,不
是督工还是负责的官员无一幸免,包括李诫也一样,公元1110,李诫突然“暴毙”,不难想象,李诫被自杀之日也是这座陵墓落成之时。
时间不等人,二月初十开始采石,五月十一就必须完成27600块的采石量。不是不是皇帝本人的初衷,但工程大、工期
是事实,负责陵墓建造的官员为了赶工期,不得不
制工匠超负荷劳动。由于劳动条件差,又无
净卫生的饮用
,短短一个月内,在风餐
宿的工地上陆续病倒的工匠就有1700多人,天天都有工匠死去,
理尸
就成了麻烦事,于是,便有了万人坑,挖一个
坑,埋
一批死者填一层土,再埋再填,这就是所谓的逐层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