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认识方法是通过人的外官对现实世界
反应,如果我们称这
认识方法为宏观认识,那么老
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微观认识(或称直觉认识)。微观认识是不借助人的外观
官和科学仪
,而是借助心灵对细胞、原
作直觉思维的认识。天地是大宇宙,细胞(包
原
)是小宇宙。
“此两者”,指“妙”和“徼”,亦即矛盾的同一和斗争
。任何事
都是矛盾的,矛盾的事
都
有斗争
和同一
。矛盾的同一
和矛盾的斗争
是相互连结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
,矛盾的斗争
存在于矛盾的同一
之中,矛盾的同一
包
矛盾的斗争
,故说“同
而异名”
首章开宗明义,确立了的哲学概念。
的本意是
路的意思,人的一生应该走什么样的
路,这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正确价值观来源于正确的宇宙观。要获得正确的宇宙观就必须去认识宇宙的本原,因此,老
把宇宙本原赋予
的哲学内涵。
是“有”和“无”即
质和规律的统一
,其形态是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玄蕴藏着人生和宇宙奥妙。然而,玄不是人的外
官所能认识的,外官所认识的只是事
的表面现象,属于
认识。要把握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反观内视,开发悟
认识,前提条件是“无
”,这就关系到认识论的问题。
唯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质(有)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神(相当于无)的,而自然主义则认为,没有
质(有)的规律(无),和没有规律的
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
和特殊
即共
和个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
矛盾和非对抗
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此两者,同而异名。
“玄”,古字为“ ”,是象形字,即对的存在形式的形象描绘。玄,作为客观存在,它必然是结构的、秩序的、规则的、运动的,所以,玄还有“旋转”的
义。在微观世界,不论是人
基因组,还是电
、质
、夸克等微粒
,都是以玄的运动形式存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证实了这一
。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最本的规律,它应当首先
现于宇宙的本原,否则,辩证法也就无从说起。作为辩证法大师的老
正是
据这一辩证本
论来阐述他的
德哲理的。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
”;“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
”要想实现人生之“大
”,必须从“无
”
手。只有“无
”,才能
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
”是实现“有
”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
”和“有
”是辩证的。“无
”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有
”是增
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越是“有
”,越
备“无
”的
意志;“无
”的境界越
,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
悟大
,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
、改造世界。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明了世界的本即玄是旋转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和人生奥妙、玄机是蕴藏于玄的。把握不断旋转运动着的玄是探索和认识人生、社会以及宇宙奥妙的门
。这是老
的微观认识论。
我们知,老
把客观存在的最基本的
质称之为“有”,把
质发展变化所依赖的结构、关系、秩序、规则和信息等统称之为“无”,认为有和无不可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
合,共同形成天地万
的始母,也就是宇宙的本原。以后的“有无相生”(二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章)、“天下万
生于有,有生于无”(三十六章),都说明了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
老哲学是彻底的自然主义。
克思说:“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
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
主义,同时又是将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
克思的这一自然主义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老
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