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两宋时期基础医学的jin展(2/5)

图著。

刘氏是以浮、沉、迟、数为基本脉象,以风、气、冷、分别为这四基本脉象所主的基本病证。又据脉之有力和无力区分病证的虚实;据寸、关、尺三与上、中、下三焦的属关系。以三脉象诊察三角病证,再左右手各脉与五脏六腑的属关系,诊察五脏六腑之病证。从而大大简化了脉学的内容,抓住了脉学的纲领;其所提的脉象主病的关系在脉学理论上也有一定的创新,对脉学诊断作了贡献。

南宋医家崔嘉彦所撰《脉诀》(又称《崔氏脉诀》、《崔真人脉决》、《紫虚脉诀》)是一以四言歌诀形式写成的普及脉学专著。它以通俗简捷的文笔阐述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寸诊脉的生理学基础,寸及其常脉,寸之脉所主脏腑和躯位,迟、数、浮、沉四基本脉象的标准,五脏常脉。“七表八里九”脉的脉象,脉病互参之理,各病证的脉象和各脉象的主病以及脉应四时之理等等。尽书在脉学理论和方法上没有多大突破,但却比较成功地将复杂奥的脉学知识以简明晓畅的形式行了概括和表述,便于初学者习诵和掌握,易于推广,以至成为后世学习和传授脉法的重要蓝本,反复为其它脉学著作所借鉴。

脉诊在宋代有重要步,产生了几脉学或以脉学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如崔嘉彦的《脉诀》、刘开的《脉诀》和施发的《察病指南》等,这些著作为普及和发展脉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存真图》问世以后,很快便取代了《欧希范五脏图》在解剖学领域的位置,成为当时及后世生理解剖学图著的范本。宋以后医籍中所描述的人脏腑图形及其文字说明,基上都取之于《存真图》。

(二)诊断学上的创新

在这里,陈无择照病因的来源、致病过程等将所有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因,指气候因素,即六,也包括疫疠之气;内因,指情志因素,即七情;不内外因,指内因和外因之外的所有因素,包括不适当的饮、劳累、房事、外伤、事故等等。这归纳概括了各类病因的质,对于病因学理论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后世医学行病因分类的依据。

“然六,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为内所因。其如饮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力、违递,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著、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外因。”

南宋另一位医学家,崔嘉彦的弟刘开(字三,号复真)所著的《脉诀》(又称《复真刘先生脉法》、《刘三脉诀》撰于1241年,也是一普及的脉学专著,刘开并非照搬崔氏而别有新意。

图中圆圈表示脉的搏动区间或诊脉的区域及其切度范围。圆圈内的各图形是对各脉象指下觉的形象描绘,例如肖脉的脉线在圆圈中线以上,表示该

(一)病因学由博返约

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一以脉学内容为主的诊断学专著,其贡献在于他首次创造地绘制了脉象图。在施氏《察病指南》的“卷中”将历代脉学文献中提到的三十三脉象依其指下觉一一描绘成图,该图依次是:“七表”——浮、芤、、实、弦、、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长、促、短、虚、结、牢、动、细、代、数、大(实为十一):“七死脉”——弹石、解索、雀啄、屋漏、虾游、鱼翔、釜沸。

自唐代至北宋数百年间的医书,论述病因基本上都沿袭《诸病源候论》之说。南宋时期的医家陈无择另辟路径,他对历代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病因学内容度概括,使病因学理论获得了由博返约的发展,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他调:

在十六世纪以前,人实际解剖在欧洲极少见到,《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的现及其影响,说明我国人解剖学的平,早在十一世纪曾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可惜囿于长时期封建社会诸因素的束缚,没有一步发展起来。

二、病因学和诊断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