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二三一小别(2/3)

另一家卖文房四宝的。原是桐英为了画画方便,以及孝敬老师们来地,向来盈利微薄,只因常有想结简亲王府的人光顾,所以表面上看来还维持得不错。淑宁问过那掌柜的,又看过他拿来的几,发现可能是因为铺没有专属作坊的缘故,只能收购他人作坊的货品。再转手卖。而一些有合作关系的作坊,各有背景,产的笔墨纸砚,质量不算是最好地,跟琉璃厂那边的松竹斋本没法比。

连淑宁或是大房那边以絮絮母家亲眷的名义送东西过去,也是由专人领府,与絮絮说上一两刻钟话,便再由专人送府来,对其他地方或其他人,压儿就没法拦到。所幸从派去的人的回话来看,絮絮现在已经健康了许多,等天气再些,想必会恢复得更好。

此淑宁并未把希望放在它上,而是通过二伯母知了一些这个行当的商家,便让尹总去打通路了。

她总记得笔墨纸砚这些。是江南的最好,松竹斋也是南纸店。于是便向娘家的堂兄辅宁求助,又去托霍买办家的人,打听苏杭一带地好作坊,让尹总找两个可靠的家人,陪那铺地掌柜南下,寻找好货源。至于原本的几家作坊,打听了背后的关系,又察看过它们的产品质量后,只留下一家造纸作坊和一家制笔的,别的都通通打发了。其中只有一家作坊是只府铺生意的,质量还不好,淑宁得知他们家只是有个女儿嫁给了瓜尔佳氏的陪房的儿,便毫不客气地中止了合作。本就与瓜尔佳氏不和了,没必要为了顾虑这层关系,自己倒赔银

她本不是个际的人,自她嫁府以来,往的对象也以桐英好的人为主。下,她除了娘家亲眷外,便只有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以及几家宗室是来往得较密的。只可惜康亲王府全家守孝,居简,少与外界来往,不知是不是为了让先前的传闻渐渐消散的意思。

她问过绸缎铺的情况,得知它卖的东西从质量低劣的绸到名贵的织锦都有,但偏偏是那些名贵价的货难以卖,都积在店里。她得知铺的地后,有些明白其中原委了。那是在外城,本就是寻常富、汉官聚居的地方,位置极好,但太名贵地衣料却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而买得起的人家,却往往有固定购买衣料的店铺。这家铺的掌柜,本来想的是将各阶层的顾客都一网打尽,但却忽略了,能买得起织锦缎地人家,又怎么会到卖劣质绸的店里购?然而那些名贵的衣料,成本又极。钱就压在了那里。

桐英自简亲王府分得的两间铺与一家酒楼,里用的大都是旧人,淑宁见它们经营得还可以,便没有多,但下要找事情忙,只能看看有什么文章可了。

这般料理了一番,她觉得各产业都更顺了,才松了一气。但稍稍闲下来一些,心中便不可避免地想起了桐英。虽然他从五台山那边寄过两封信回来,但门在外多有不便,他又是在御前当差的,没法常常与京中联系。因此,淑宁觉得实在很想很想他。

因此她叫了那掌柜来,要他想清楚到底想客人的生意,并且建议他,依一直以来的销售情况看,只中下阶层客人地生意最好。可以卖一些质量上乘的好料,但那些动辙几十两一匹的货就不要再了。那掌柜的烦恼了三天,最终还是同意了,所有名贵的衣料由淑宁钱以八折买下,拿来人情或是自用。绸缎铺从今往后,只寻常富或官宦人家地生意,不再寄望于有哪家王府突然看中他们的料

另一方面,她记得房山园里的,就有卖给茶叶铺或药店地,也一并叫家寻了几家声誉碑较好的店。其他地,因庄本就有固定的销售路,她就不作改动了。

结果才料理完家务,她又再起了公关工作。

不过,因为偶尔发现了一家藕粉作坊,与昌平庄上有过合作的,她便告诉了王寅,让他自去与人协商,算是为自家陪嫁小庄那几十亩荷塘的产找了个去

其中酒楼的生意不错,她就不多了,多叫两个陪房的媳妇把一些菜式及法传授给厨,让他们自个儿整去。那两间铺,一家是绸缎铺,一家是卖文房四宝的,生意还行,但仔细查问之下,发现问题不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