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百七十四章生产(2/2)

宋襄公代表周士相和地方上的士绅谈判,最后达成的结果是地主藏下的黑都要登记造册,并且都要缴纳钱粮,但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官府允许他们继续租住从前的土地,并从这些田产中收取应缴钱粮。这个土地自然就是属于那些地主和士绅家族的,也就是变相的由地主和士绅们承担了他们所隐下人的税粮。

们也的确动心了

久之,这些农民就成了士绅的佃或直接成为黑,原本应作为丁登记官府纳粮名单的他们就此消失了,随同一起消失的就是无数的土地。

太平军缴获的牲畜很多,统一饲养负担太多,宋襄公建议不如将牲畜分给各乡由村民饲养,将来再从他们手中以等价金银购回。一来可以减轻太平军的负担,另外也可以让村民心定下来,到太平军中。这个提议得到了周士相认可,指示各乡以后多养猪,村民养的猪越多,太平军除了市价购买,还会有额外赏赐。

香山哪来的民?

把黑来不让他们再替士绅地显然不现实,太平军不可能养着他们,所以接下来就是谈判的事。

迫于太平军的势,香山境内的地主士绅只能咽下这个苦果,但事情以后的变化却让他们更加愤怒。

因香山境内系发达,各乡公所也相继照县衙吩咐组织人手养鸭、养鹅,成立专门的打鱼队,落实县里要求尽可能提鱼、生产的政策指示。

胡萝卜加大把士绅名下的黑来,就是断了这些士绅的,没有人替他们地,他们的田产再多又能如何。为了让这一政策落实到实位,周士相又命各乡驻军以清查清军细的名义村细察,凡登记的都发给新的凭证,没凭证的则一律抓到乡公所看押起来。

与此同时,有了功名地名的读书人了官后,同样也会在家乡大肆购并土地,在任时可能吃相还好些,致仕后就变本加厉了。士绅土地不断增加的同时,官府的税却变得越来越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山有40多万顷的田地,可太平军只能册征收不到400万斤的粮

突然开到村里的太平军吓坏了那些还在观望风的黑们,也吓坏了地主士绅们。七天内,香山县的丁就增加了9000多人。

商业也在逐渐恢复,香山县衙鼓励县中小手工作坊加大生产,各乡设集摆市。从前的苟捐杂税也大多免除,只收取商品市值一定额度的税金。打造生产工的铁匠坊得到了香山官府的重扶助,无偿提供资金让他们扩大生产,争取能提供更多的铁生产工用于耕之中。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青壮劳力从事生产任务,周士相又让新会县衙台了一个民的政策,就是但凡迁至香山的民都可以从香山获得一块田地,面积从三亩到十亩不等。只要民在这些土地上耕满五年,这块土地就永远属于他。而在此期间,他只需向官府缴纳田间产的三分之一即可。

不能小看士绅的贪婪,宋襄公说当年嘉靖朝的首辅徐阶在其老家就吞并了二十多万亩土地,香山的士绅虽没过徐阶这等大人,但过尚书的有,侍郎的也有,知府、知县就不计其数了。这些人没一个不给自家置田产的,二百年下来,香山境内还能有一半土地属于普通平民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所有士绅都瞪大睛看着乡公所和村公所新张贴的告示,他们都清楚无误的明白官府中所谓的民就是指那些被他们藏下的黑

征粮告一段落后,香山县衙、各乡、村公所便将力主要投放在恢复生产和耕上面。为了有效利用境内现有生产资,各乡公所统一组织百姓生产,耕、犁耙等重要生产工更是重保护。一些乡公所也试验将分散的独植转为整合统一耕

另外,香山各乡有田产达到200亩以上的地主和士绅自愿向太平军“输捐”军粮,数量田亩数逐级递加,最终共“输捐”大米6550石。

在各项民政事务稍稍走上轨后,周士相于二月二,龙抬那天,在香山县治仁厚坊召集太平军试百以上军官共商成军之事。(未完待续。)

这是个变相的士绅一纳粮制度,也是太平军以压落实的一条政策。这个政策目前也只能在香山实行,因为太平军对香山有绝对的控制权,换在其他地方是想也不用想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